酮症酸中毒的全面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
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发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在应激、感染或治疗中断的情况下。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科学、系统、个体化的治疗至关重要。以下是针对酮症酸中毒的综合治疗策略,涵盖补液、胰岛素使用、电解质调节、诱因控制及并发症管理等多个方面。
1. 补液治疗:恢复血容量,改善循环
补液是酮症酸中毒治疗的首要步骤。由于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患者常伴有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可能引发低血压甚至休克。因此,快速而安全地补充液体对稳定病情至关重要。
补液方式包括口服和静脉输液,但多数中重度患者需以静脉补液为主。初始阶段通常使用等渗生理盐水(0.9% NaCl),根据脱水程度调整输液速度和总量。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心功能不全者,需密切监测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防止输液过快诱发心力衰竭。
随着治疗推进,当血糖下降至约13.9 mmol/L时,可逐步改用5%葡萄糖溶液加胰岛素继续输注,以防低血糖发生,同时持续抑制酮体生成。
2. 胰岛素治疗:纠正糖代谢紊乱
胰岛素是控制酮症酸中毒的核心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脂肪分解、减少酮体生成,并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从而纠正高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
临床常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法,通常将短效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匀速输入。这种方法能平稳降低血糖,避免血糖骤降带来的脑水肿等风险。血糖应以每小时下降3~4 mmol/L为宜,直至降至安全范围。
在血糖控制稳定后,可过渡至皮下注射胰岛素,并根据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制定长期胰岛素治疗方案,尤其对于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3. 电解质平衡管理:重点是钾离子的补充
尽管酮症酸中毒患者总体钾含量常处于亏损状态,但由于酸中毒导致细胞内钾外移,初期血钾水平可能正常甚至偏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动态监测血钾水平,避免盲目补钾引发高钾血症。
见尿补钾原则
临床上遵循“见尿补钾”的原则,即确认患者有足够尿量(通常>30 mL/h)后再开始静脉补钾,以确保肾脏排泄功能正常,防止钾蓄积。一般在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开始后2~4小时内,随着血糖下降和酸中毒纠正,血钾会迅速下降,此时应及时补充氯化钾。
补钾途径包括静脉和口服,根据血钾水平调整剂量。严重低钾者需加大补钾量,并持续心电监护,预防心律失常。
4. 抗感染治疗:识别并消除诱发因素
感染是诱发酮症酸中毒最常见的原因,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足溃疡继发感染等。因此,在治疗DKA的同时,必须积极寻找潜在感染灶。
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尿培养、胸片等检查明确感染类型,并尽早启动针对性抗感染治疗。选用抗生素时应结合病原学结果和药敏试验,优先覆盖常见致病菌,必要时进行联合用药。
控制感染不仅能加速DKA的恢复,还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5. 对症支持治疗:处理并发症与器官保护
酮症酸中毒常伴随多种慢性并发症的急性加重,需采取个体化对症措施:
糖尿病肾病管理
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肾毒性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请肾内科会诊考虑临时透析治疗。
心血管系统保护
糖尿病患者易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治疗期间应持续监测心电图、心肌酶谱,警惕急性心梗的发生。对于已有心功能障碍者,需控制输液速度,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担。
皮肤与足部病变处理
糖尿病足是常见的感染源之一。应定期清创、换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骨髓炎可能。多学科协作(内分泌科、外科、血管科)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6. 监测与评估:贯穿治疗全过程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糖、血酮、电解质、动脉血气、肾功能等指标,建议每1~2小时检测一次血糖和血酮,直至病情稳定。精神状态的改变也应引起重视,如出现嗜睡、意识模糊,需警惕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总之,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环节协同推进。早期识别、及时补液、合理使用胰岛素、精准补钾、控制感染及有效处理并发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患者出院后还应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规范用药,定期随访,以预防再次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