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症酸中毒的胰岛素治疗策略与补液管理详解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发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在感染、应激或胰岛素中断的情况下。该病症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严重缺乏,导致体内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进而引发代谢性酸中毒。因此,胰岛素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环节之一。
胰岛素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实施胰岛素治疗时,必须建立在充分补液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脱水会显著影响血液循环和药物分布,若未先行纠正血容量不足,胰岛素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甚至可能加重组织灌注不良。
目前临床上普遍推荐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的方法。通常起始剂量为每小时0.1单位/公斤体重,通过微量泵精确控制输注速度。这种疗法不仅能够平稳降低血糖水平,还能有效抑制酮体生成,同时减少低血糖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风险。
胰岛素给药方式的选择
除了持续静脉点滴外,部分医疗机构也采用间歇性皮下注射或弹丸式静脉推注的方式,但这些方法在重症DKA患者中的应用相对较少。持续静点的优势在于血药浓度稳定,便于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剂量,是目前国际指南广泛推荐的标准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每小时监测一次指尖血糖或静脉血糖,确保血糖下降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理想情况下每小时下降3.9~6.1 mmol/L(约70~100 mg/dL)。若血糖下降过快,可能导致脑水肿,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风险更高。
补液治疗的核心地位
补液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的首要措施,其重要性甚至超过胰岛素的使用。大多数DKA患者存在显著的体液丢失,可达总体重的5%~10%,因此快速而科学地恢复血容量对于改善循环、促进酮体排出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至关重要。
补液的原则与顺序
临床补液遵循“先盐后糖、先晶体后胶体、见尿补钾”的基本原则。初期首选等渗生理盐水(0.9% NaCl),以迅速扩充血容量。前1小时内可快速输入1000~2000 mL,随后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及电解质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种类。
当血糖降至13.9 mmol/L(约250 mg/dL)左右时,应考虑更换为5%葡萄糖溶液,并继续配合胰岛素使用,以防止血糖骤降引发低血糖,同时维持胰岛素的持续作用以清除酮体。
电解质管理特别是钾的补充
尽管许多DKA患者入院时血钾检测值正常或偏高,但由于酸中毒导致细胞内钾外移,实际上体内总钾是严重缺乏的。一旦开始胰岛素治疗和补液,血钾会迅速下降,因此必须密切监测并及时补钾。
“见尿补钾”是指在确认患者已有尿量(通常>30 mL/h)后再开始静脉补钾,以避免高钾血症的发生。一般可在每升液体中加入10~20 mmol氯化钾,具体剂量依据血钾水平动态调整。
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整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了血糖之外,还需定期检测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肾功能、血酮和尿酮等指标,评估酸中毒的纠正情况。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血酮<0.6 mmol/L、HCO₃⁻>15 mmol/L且pH恢复正常后,方可逐步过渡到皮下胰岛素注射。
总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胰岛素的应用虽为核心,但必须与科学的补液策略、严密的监测和个体化的电解质管理相结合,才能实现安全、有效的救治目标。早期识别、规范处理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