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及临床评估要点解析

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多发生于1型糖尿病患者,但也可能出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在感染、应激、胰岛素中断或严重疾病等诱因作用下。该病症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代谢紊乱,若不及时识别和干预,可能导致严重的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酮症酸中毒的主要病因与发病机制

酮症酸中毒的核心原因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机体转而大量分解脂肪以供能量。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由于胰岛素水平下降,同时胰高血糖素(glucagon)分泌增加,促使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在肝脏内经β-氧化生成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随着酮体在血液中不断积累,血液酸碱平衡被打破,引发代谢性酸中毒。与此同时,高血糖状态导致肾小球滤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引发渗透性利尿,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血容量下降,进一步加重病情。

诱发酮症酸中毒的常见因素

临床上常见的诱因包括:急性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心脑血管意外、外科手术、严重创伤、精神应激以及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的使用。此外,部分患者在首次诊断糖尿病时即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提示其胰岛功能已严重受损。

酮症酸中毒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确诊酮症酸中毒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多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恶心呕吐、呼吸深快(Kussmaul呼吸)、呼气带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以及意识障碍等。

在实验室检测方面,以下几项是判断酮症酸中毒的关键指标:

1.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指标

动脉血气分析显示血浆pH值通常低于7.35,提示存在代谢性酸中毒。标准碳酸氢根(HCO₃⁻)浓度明显降低,一般小于18 mmol/L。碱剩余(BE)呈现显著负值,通常低于-5 mmol/L,反映体内酸性物质堆积。

2. 二氧化碳结合力(CO₂CP)

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是评估体内缓冲系统功能的重要参数。在酮症酸中毒患者中,CO₂CP通常下降超过正常值的30%,正常范围约为22–29 mmol/L,当其降至15 mmol/L以下时,提示酸中毒程度较重。

3. 阴离子间隙(AG)升高

阴离子间隙计算公式为:AG = [Na⁺] – ([Cl⁻] + [HCO₃⁻]),正常值为8–16 mmol/L。在酮症酸中毒中,由于未测定的阴离子(如酮体)增多,AG显著升高,常大于16 mmol/L,部分重症患者可达20 mmol/L以上,是诊断高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的重要依据。

4. 血酮与尿酮检测

血清β-羟丁酸水平升高是酮症酸中毒的直接证据,通常大于3 mmol/L即可支持诊断。尿酮体检测虽简便快捷,但主要反映乙酰乙酸含量,可能低估病情,特别是在治疗初期或脱水严重时。因此,血酮检测更具敏感性和准确性。

5. 血糖与电解质变化

多数患者血糖显著升高,通常超过13.9 mmol/L(250 mg/dL),但也有部分“正常血糖性酮症酸中毒”病例,血糖仅轻度升高或接近正常,常见于禁食、妊娠或使用SGLT-2抑制剂的患者。此外,常伴有低钾、低钠或高氯血症等电解质紊乱,需密切监测并及时纠正。

酮症酸中毒的分级与临床评估

根据酸中毒程度和临床表现,酮症酸中毒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pH > 7.3且HCO₃⁻ > 15 mmol/L;中度为pH 7.2–7.3,HCO₃⁻ 10–15 mmol/L;重度则pH < 7.2,HCO₃⁻ < 10 mmol/L,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或休克。准确分级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总之,酮症酸中毒的诊断需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多项实验室指标进行判断。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而言,了解相关预警信号并定期监测血糖与酮体水平,有助于预防该急症的发生。

温柔的男人2025-11-03 10:32:34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