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了解症状、诱因与科学救治方法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且危险性极高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它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但在某些情况下,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发生。该病症的核心特征是高血糖、酮体生成过多以及代谢性酸中毒,若不及时处理,可能迅速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表现
在疾病初期,患者原有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会明显加重。随着病情进展,进入酸中毒失代偿阶段,患者开始出现一系列系统性反应,如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显著下降,并伴随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由于体内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身体转而分解脂肪供能,产生大量酸性酮体,导致呼吸系统代偿性加快加深,表现为典型的“库斯莫尔呼吸”(Kussmaul呼吸)。此时,患者的呼出气体中常带有类似烂苹果的丙酮气味,这是识别DKA的重要临床线索之一。
中晚期症状及严重后果
若未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将进一步恶化。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脱水现象,表现为皮肤弹性下降、黏膜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甚至无尿。循环系统受到影响,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提示可能存在休克倾向。
神经系统也会受到波及,患者逐渐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最终可能发展为昏迷状态。这种意识障碍是脑组织缺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共同作用的结果,属于病情危重的标志,需立即进行抢救。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感染是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常见的诱因,尤其是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感染会促使体内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作用,从而导致血糖急剧升高。
其他重要诱因包括:
胰岛素治疗突然中断或剂量不足,是另一大主因。部分患者因误信偏方、经济原因或对疾病认知不足而擅自停药,极易诱发DKA。此外,外伤、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大应激事件也会打破血糖平衡。
过量饮酒可抑制肝脏糖异生功能,影响血糖调节;同时酒精代谢产物本身也可促进酮体生成。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部分抗精神病药等,也可能干扰糖代谢,增加发病风险。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治疗原则
治疗DKA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首要措施是迅速补液,以恢复有效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纠正脱水状态。通常首选生理盐水进行静脉输注,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调整输液速度和总量。
在补液基础上,需持续静脉注射短效胰岛素,以逐步降低血糖水平,抑制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需要注意的是,降糖过程应平稳,避免血糖下降过快引发脑水肿等并发症。
同时,必须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特别是血钾水平。由于酸中毒时钾离子从细胞内移出,初始血钾可能正常或偏高,但随着胰岛素治疗和酸中毒纠正,钾会重新进入细胞内,容易导致低钾血症,因此需适时补充钾盐。
针对诱发因素的处理同样至关重要。如有感染,应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源;对于其他应激情况,也应采取相应支持治疗。整个治疗过程需在医院严密监护下进行,通常需要入住内分泌科或重症监护室(ICU)。
如何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日常管理中,糖尿病患者应坚持规律用药,不可随意更改或停止胰岛素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在生病、发热或情绪波动期间更应加强监测频率。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酗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并积极控制体重。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恶心、呼吸深快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血酮和动脉血气分析,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总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虽然凶险,但只要提高警惕、规范管理、及时应对,绝大多数病例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成功救治的。加强对该病症的认知,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都应掌握的重要健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