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症酸中毒的典型表现及应对措施详解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尤其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多见,但2型糖尿病患者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发生。该病症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不足,导致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进而引发酸中毒。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迅速进展为严重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其典型症状和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酮症酸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酮症酸中毒的初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常见表现包括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恶心和反复呕吐。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腹痛,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腹痛症状有时会被误诊为急腹症。
此外,呼吸系统也会出现特征性改变,表现为深大而快的“库斯莫尔呼吸”(Kussmaul呼吸),这是机体试图通过呼出二氧化碳来纠正酸中毒的表现。部分患者呼出的气体可带有类似烂苹果的丙酮气味,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
严重阶段可能出现的危重症状
当酮症酸中毒进一步恶化时,患者会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由于电解质失衡和循环血量下降,心率会明显加快,血压可能降低,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更危险的情况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从嗜睡逐渐发展为意识模糊,最终可能导致昏迷。此时病情已进入危重阶段,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高风险人群与潜在诱因
虽然任何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但老年人、合并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或感染未控制的患者风险更高。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急性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应激状态以及酗酒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遭遇严重应激或感染时,也可能突发酮症酸中毒,临床上称为“ketosis-prone type 2 diabetes”,这类患者需引起高度重视。
科学治疗与预后管理
一旦怀疑酮症酸中毒,应立即就医。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快速补液以纠正脱水、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以降低血糖和抑制酮体生成、纠正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以及积极处理诱因(如抗感染治疗)。
轻度至中度的酮症酸中毒患者,在规范治疗下通常可在24至48小时内得到明显改善。而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个体,治疗过程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以防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如脑水肿或心力衰竭。
预防胜于治疗:日常管理不可忽视
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患者应规律监测血糖,尤其是在生病、发热或出现不适时,更应加强监测频率。当血糖持续高于13.9 mmol/L时,建议检测尿酮或血酮水平。
同时,切勿擅自停用或调整胰岛素剂量。在感染或其他应激状态下,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科学用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和健康教育,绝大多数酮症酸中毒事件是可以有效预防的。
总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虽然起病急、病情重,但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顺利康复,不会遗留长期后遗症。提高公众对该病症的认知,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