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73岁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注射过量突发严重低血糖,紧急救治成功脱险

(本文仅供医学科普参考,所有患者信息均已做隐私化处理,病例内容基于真实临床资料改编)

摘要:警惕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使用风险

胰岛素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但若使用不当,尤其是剂量掌握不准,极易引发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甚至导致昏迷、脑损伤乃至生命危险。本文介绍了一位73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夜间自行注射胰岛素过量,清晨被家人发现意识模糊、频繁呕吐,紧急送医后确诊为重度低血糖。通过及时静脉输注高浓度葡萄糖及后续综合治疗,患者血糖迅速回升,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良好,住院6天后顺利出院。本案例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特别是老年群体,在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加强监护与血糖监测,防止类似危急事件再次发生。

患者基本信息与疾病概况

性别:

年龄:73岁

主要诊断:药物性低血糖伴意识障碍

既往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长达15年,长期口服降糖药并配合睡前皮下注射胰岛素

就诊医院: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就诊时间:2020年10月中旬

治疗方式:静脉补糖支持 + 高压氧辅助治疗 + 个体化降糖方案调整

住院周期:共计6天

最终疗效:低血糖完全纠正,神志清醒,血糖稳定,康复出院

一、初诊经过:突发意识障碍入院,紧急排查病因

患者于某日凌晨4点左右被家属发现处于嗜睡状态,呼之虽有反应但言语不清,伴有呼吸深快、口角流涎以及两次非喷射性呕吐,未见血性物质或抽搐表现,也无大小便失禁和面部歪斜等中风征象。家属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我院急诊科。接诊时医生快速评估生命体征:体温36.5℃,脉搏7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8/70mmHg,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5.95kg/m²,属轻度超重范围。

初步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颈部柔软无抵抗,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部柔软无压痛,四肢无水肿。头颅CT平扫未提示脑出血或急性梗死灶,排除了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急症。然而,急诊血气分析结果令人震惊——血糖仅为1.8 mmol/L(正常空腹血糖应在3.9–6.1 mmol/L之间),明确提示重度低血糖。结合患者长期使用胰岛素的背景,初步判断为“胰岛素过量所致低血糖性脑功能障碍”,遂以“意识障碍原因待查:低血糖昏迷”收入内分泌科进一步治疗。

二、治疗过程:精准补糖+多维度干预促进恢复

入院后,医疗团队迅速展开全面检查。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血常规、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尿粪常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心肌酶谱及脑钠肽(BNP)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此次病情并非由其他系统性疾病诱发。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血管老化改变;颈动脉超声则发现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提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需警惕未来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根据家属回忆,患者前一晚可能误将胰岛素剂量加倍注射,具体原因为记忆混淆或操作失误。结合其血糖值极低且出现意识障碍,诊断为外源性胰岛素过量引起的严重低血糖成立。治疗上立即启动静脉补糖方案:先予50%葡萄糖注射液推注以快速提升血糖,随后持续静滴10%葡萄糖溶液,并根据动态血糖监测结果间断追加高浓度葡萄糖,确保血糖维持在10 mmol/L左右的安全水平,避免反复波动。

高压氧辅助治疗助力神经功能修复

考虑到低血糖可造成短暂性脑缺氧,尤其老年人脑组织更易受损,自住院第二天起,医疗团队为其安排了每日一次的高压氧治疗,旨在改善脑细胞供氧、加速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密切监测末梢血糖变化,指导营养支持。第三日起,在血糖趋于平稳的前提下,逐步停止静脉输糖,过渡至规律的糖尿病饮食,并恢复原有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方案。

三、治疗成效:从昏迷到清醒,各项指标稳步回升

治疗第二天早晨查房时,患者已完全清醒,能够清晰回答问题,自主活动自如,精神状态显著改善。第三天起停止静脉输注葡萄糖,改为三餐定时定量进食,末梢血糖随机监测值稳定在7–10 mmol/L之间,未再出现低血糖症状。

第五天进行C肽释放试验,结果显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高峰出现延迟,符合2型糖尿病典型特征,提示患者自身胰岛功能已有衰退,对外源性胰岛素依赖性增强。第六天复查生化全套,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等关键指标均已恢复正常,患者主动提出希望出院。经主管医师评估,确认其血糖控制达标(空腹血糖5–7 mmol/L,餐后血糖9–10 mmol/L),无并发症迹象,具备居家管理能力,准予办理出院手续。

四、出院指导与生活建议:安全控糖才是长久之计

尽管本次危机已成功化解,但作为接诊医生,我们深知此类事件背后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为此,在患者出院前特别强调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 调整血糖控制目标,避免过度强化降糖

对于高龄糖尿病患者,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反而增加低血糖风险。建议设定相对宽松的目标:空腹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0 mmol/L即可。这样既能有效预防慢性并发症,又能减少因低血糖引发的急性危害。

2. 家属参与胰岛素注射全过程

由于老年人可能存在记忆力下降、视力减退或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强烈建议由家属协助完成胰岛素注射,包括核对剂量、准备药品、监督注射流程等环节,最大限度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概率。

3. 关注心理健康,防范情绪相关风险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因长期患病、生活质量受限,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极端心理倾向。虽然本例患者并无明确自杀意图,但在临床上确实存在因情绪问题故意过量注射胰岛素的情况。因此,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介入,开展心理疏导和支持治疗。

4. 建立规律的生活方式与监测机制

坚持规律饮食、按时进餐,避免空腹运动或饮酒;每天至少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2–4次,尤其在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期间要加强监控。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糖果、饼干)以备不时之需,并佩戴糖尿病标识卡,以便突发低血糖时他人能及时施救。

五、临床启示:科学管理糖尿病,重视人文关怀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见也最危险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尤其在使用胰岛素的人群中发生率较高。研究数据显示,因胰岛素过量导致急性中毒的患者平均年龄约为44.7岁,其中高达89.4%的案例与自杀行为有关。而本例为一位73岁老人,虽无证据表明其有意自伤,但仍提示我们在老年群体中需格外关注胰岛素使用的安全性。

事实上,胰岛素治疗不仅涉及生理调节,还与患者的心理负担密切相关。许多糖尿病患者面临巨大的疾病压力,表现为对饮食的极度克制、对血糖波动的恐惧、对并发症的担忧等,这些都可能导致“糖尿病相关痛苦”(Diabetes Distress)。因此,现代糖尿病管理不应仅停留在血糖数值本身,而应拓展至心理适应、家庭支持、社会资源利用等多个层面。

构建全方位慢病管理体系

建议医疗机构对糖尿病患者定期开展综合性评估,包括但不限于:糖尿病痛苦量表(DDS)、焦虑抑郁筛查(PHQ-9/GAD-7)、家庭支持程度调查等工具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干预策略,融合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心理辅导与远程随访等多种手段,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医护人员也应加强对患者及其照护者的宣教力度,普及低血糖识别知识(如出汗、心悸、手抖、饥饿感、意识模糊等前兆症状)、掌握应急处理方法(立即摄入15克快速吸收碳水化合物),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糖尿病是一场需要终身应对的“马拉松”,而非短期冲刺。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平稳控糖,才能真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本案例的成功救治不仅是医疗技术的体现,更是多学科协作与人性化照护共同作用的结果。

凉凉的话2025-11-05 10:15:04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