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休克应急抢救步骤与处理要点详解
低血糖引发的休克是一种临床急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危及生命。在抢救过程中,必须迅速、科学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纠正低血糖状态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针对低血糖合并休克情况下的系统性抢救流程和关键注意事项。
一、初步评估与基础生命支持
在发现患者出现低血糖休克症状时,首要任务是立即评估其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及心跳情况。若患者已失去意识且无自主呼吸或心跳停止,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程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确保脑部及其他重要器官的氧气供应。同时,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为后续药物治疗提供途径。必要时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提升血压,为后续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二、快速纠正低血糖状态
低血糖是导致休克的核心原因之一,因此必须优先纠正。一旦确认为严重低血糖,应立即静脉推注50%高浓度葡萄糖溶液,通常成人剂量为20-40ml。该操作能迅速提升血糖水平,缓解因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引起的意识障碍、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状。对于无法建立静脉通路的现场急救,可考虑使用胰高血糖素肌肉注射作为替代方案,尤其适用于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急救包的情况。
儿童与特殊人群的处理差异
在儿童、老年人或肝功能不全患者中,葡萄糖的使用需更加谨慎,避免血糖骤升引发反跳性低血糖或其他代谢紊乱。建议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并在给药后持续监测血糖变化,确保平稳回升至安全范围(一般为5.6–10 mmol/L)。
三、积极抗休克治疗:扩容与血流动力学支持
休克状态下,有效循环血容量显著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此时应迅速建立两条甚至三条大口径静脉通道,以便高效输液。首选等渗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进行快速补液,初始阶段可在30–60分钟内输入1000–2000ml,视患者反应调整速度和总量。目标是恢复血压、改善末梢循环、维持尿量大于0.5 ml/kg/h,提示肾脏灌注良好。
液体选择与输注策略
在早期复苏阶段,晶体液因其成本低、起效快而被广泛使用;若存在明显低蛋白血症或毛细血管渗漏,可适量补充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或人血白蛋白。但需注意胶体液可能带来的过敏风险和肾功能影响,应在严密监护下使用。
四、升压药物的应用时机与选择
当经过充分补液后血压仍持续偏低,提示可能存在血管张力下降或心功能抑制,此时应启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多巴胺是最常用的升压药之一,可根据剂量不同发挥不同的药理作用:小剂量(2–5 μg/kg/min)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增加肾血流;中等剂量(5–10 μg/kg/min)增强心肌收缩力;大剂量(>10 μg/kg/min)则主要激动α受体,显著升高血压。阿拉明(间羟胺)也是一种有效的α受体激动剂,适用于外周血管扩张明显的患者,具有较持久的升压效果。
用药监测与调整
使用升压药期间必须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及中心静脉压(如有条件),防止过度升压导致心律失常或组织缺血。应根据患者反应动态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力求达到理想的组织灌注而不增加心脏负担。
五、持续监护与血糖管理
抢救过程中及病情稳定后,必须对患者实施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意识状态的变化。尤为重要的是定期检测指尖血糖,建议每15–30分钟复查一次,直至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随后可改为每小时监测,逐步过渡到常规护理模式。
预防复发与后续处理
为防止低血糖再次发生,应查找诱因,如是否为空腹饮酒、胰岛素或降糖药过量、肝肾功能异常等。必要时给予持续静脉滴注5%或10%葡萄糖溶液,维持血糖在安全水平至少24小时。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应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六、总结与临床提醒
低血糖休克的抢救是一个多环节协同的过程,涉及快速识别、及时干预和持续监护。医护人员需具备扎实的急救技能和敏锐的判断力,确保在黄金时间内完成各项关键操作。公众也应提高对低血糖危害的认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应掌握基本的自救与互救知识,随身携带含糖食品或急救药品,最大限度降低意外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