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全面护理指南:科学照护助力康复
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较为罕见但需要长期管理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规范的医学干预外,科学、细致的家庭护理对患儿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升至关重要。良好的护理不仅能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还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以下是针对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全方位护理建议。
一、科学营养支持:构建健康基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会影响患儿体内能量代谢系统,导致能量消耗增加而利用率下降,同时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也出现紊乱。因此,饮食调理是护理中的关键环节。应为患儿提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豆制品和鱼类,以帮助修复组织、增强抵抗力。
此外,必须注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B族、铁、锌和叶酸等,有助于改善贫血和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新鲜蔬菜和水果是良好来源,但需注意彻底清洗或去皮,避免农药残留或细菌污染。所有食材应保证新鲜、卫生,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油炸或辛辣刺激食物。
家长还需密切关注孩子是否存在食物不耐受或过敏反应,如食用某种食物后出现皮疹、腹泻或呕吐等症状,应及时记录并咨询医生,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调整饮食结构。
二、皮肤与个人卫生管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由于化疗或疾病本身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患儿皮肤更容易受到细菌或真菌感染。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勤换洗衣物和床单被套,选择柔软、透气的纯棉材质,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
洗澡时应使用温和无刺激的婴幼儿专用沐浴露,水温控制在37℃左右,避免过热导致皮肤干燥或血管扩张。洗后及时擦干,特别是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防止湿疹或真菌滋生。
口腔与肛周护理不可忽视
进食后建议用温盐水或儿童专用漱口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溃疡和继发感染。若已出现口腔炎症,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漱液或局部涂抹药物。
每次大小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臀部,并用柔软毛巾轻轻拍干,必要时涂抹护臀膏,预防尿布疹或肛周感染。对于年长儿童,应教育其养成良好的如厕卫生习惯。
三、环境与感染防控措施
患儿因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受到外界病原体侵袭。家庭成员应注意减少访客流动,避免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
家中如有成员感冒、发烧或患有其他传染性疾病,应立即佩戴口罩,并尽量避免与患儿密切接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接种活疫苗(如麻疹、水痘疫苗)后的人员也可能携带病毒,短期内不宜接近正在接受治疗的白血病儿童。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空气净化器可进一步降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家居物品表面应定期消毒,尤其是门把手、玩具、餐具等高频接触区域。
四、限制剧烈活动,预防脾破裂风险
多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会出现脾脏肿大现象,表现为左上腹不适或饱胀感。肿大的脾脏质地脆弱,受到外力撞击时容易发生破裂,引发内出血,危及生命。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限制患儿参与跑跳、打闹、体育竞技等剧烈运动。鼓励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静态游戏或绘画等,既能保持活力又可降低意外风险。睡觉时尽量采取舒适体位,避免压迫腹部。
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是否出现突发性左上腹剧痛、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送医处理。
五、预防出血并发症的护理要点
部分患儿因血小板减少而存在出血倾向,可能表现为鼻出血、牙龈渗血、皮肤瘀斑甚至消化道出血。对此,护理中需格外注意细节防范。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让孩子抠鼻子、用力擤鼻涕或刷牙过于用力。使用软毛牙刷,必要时可用漱口代替刷牙。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避免使用硬质玩具或尖锐物品,减少磕碰机会。
若发生轻微出血,如鼻血,可让患儿坐正,头部略前倾,用手指压迫鼻翼5-10分钟,并在额部冷敷帮助止血。若出血不止或频繁发作,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六、心理支持与家庭关爱
长期患病可能使儿童产生焦虑、抑郁或自卑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家长应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鼓励其表达情绪。
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线上学习等方式丰富日常生活,维持正常的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开展儿童心理干预。
总之,儿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营养、卫生、安全、心理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家庭护理配合正规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促进病情稳定与康复进程。家长应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共同为孩子筑起一道健康的防护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