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女子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规范治疗后重获健康生活!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位35岁女性患者因双脚浮肿、乏力多汗等症状就医,最终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诊疗全过程。通过系统的血液学检查、骨髓穿刺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明确诊断后采用口服靶向药物联合辅助治疗方案,患者病情迅速稳定,症状完全缓解。经过为期一年的随访观察,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已降至安全范围,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成功回归正常社会生活。本案例充分体现了早期发现、精准诊断与规范化治疗在慢性白血病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一、基本信息概览

性别:

年龄:35岁

疾病类型:骨髓增殖性肿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就诊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血液内科

初诊时间:2021年3月

治疗方式:口服药物综合治疗(羟基脲片 + 别嘌醇片 + 尼洛替尼胶囊)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7天,出院后持续门诊随访管理,定期复查,1年后评估疗效

治疗结果: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象恢复正常,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恢复良好,重返工作岗位。

二、初次面诊:从轻微浮肿到高度警惕

这位35岁的女性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史,生活习惯良好,热爱运动,作息规律。约半个月前,她无意中发现自己双足出现轻度浮肿,穿鞋时略有不适感,但未引起重视,也未进行任何医学检查或干预。然而,在就诊前3天,脚部水肿明显加重,并伴随全身疲乏无力、夜间盗汗、食欲减退等症状,影响了日常活动。出于担忧,她主动前往我院血液科门诊寻求专业帮助。

接诊过程中,我详细询问了她的病史和近期身体变化情况,并立即安排了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超过正常上限数倍),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异常增高,同时伴有血小板增多。这些指标异常高度提示可能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尤其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较大。为确保诊断准确性和患者安全,我建议其尽快住院进行全面评估,患者积极配合并同意入院治疗。

三、深入检查:明确病因,锁定“元凶”

入院当天,医疗团队迅速启动诊疗流程,完成了包括外周血涂片、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在内的多项实验室检查,并紧急安排了骨髓穿刺术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三天后,骨髓报告出炉: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粒系细胞为主,粒红比值显著升高;早幼粒至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大量增加,红系细胞相对减少。更为关键的是,分子检测结果显示BCR/ABL融合基因呈阳性,这是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金标准”之一。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改变以及骨髓病理和基因检测结果,我们最终确诊其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值得庆幸的是,该阶段属于疾病早期,尚未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预后较好,通常无需立即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依靠靶向药物即可实现长期控制。

四、科学治疗:个体化用药方案助力康复

针对该患者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分阶段、渐进式的口服药物治疗策略:

  • 第一阶段:使用羟基脲片快速降低过高的白细胞数量,防止高白细胞综合征引发的并发症,如微循环障碍、出血风险等;
  • 第二阶段:加用别嘌醇片预防因细胞大量破坏导致的尿酸升高,避免诱发痛风或肾功能损害;
  • 第三阶段:启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洛替尼胶囊,作为核心靶向治疗手段,精准抑制BCR/ABL蛋白活性,从根本上遏制异常克隆的增殖。

整个治疗过程在严密监测下进行,每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象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令人欣慰的是,患者对药物耐受性良好,未出现严重副作用。经过一周的住院调理,各项指标趋于稳定,症状基本消失,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达到出院标准。

五、治疗成效:一年随访见证奇迹

出院后,我们为患者建立了专属随访档案,要求其每月回院复查血常规,每三个月检测一次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并根据结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令人鼓舞的是,仅治疗半年后,BCR/ABL转录本水平已大幅下降;至第12个月复查时,该指标已降至国际公认的“安全阈值”以下,达到分子学缓解标准。

与此同时,患者的体力逐渐恢复,能够正常上班、锻炼和参与家庭事务,生活质量与患病前几无差别。她本人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并表示将坚持遵医嘱服药,积极配合后续随访管理。

六、生活指导:长期管理不可忽视

虽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化的靶向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长期带病生存,甚至接近正常寿命。在此过程中,科学的生活管理和自我防护至关重要。我对患者提出了以下几点重要建议:

1. 预防感染,保护免疫系统

部分患者在服用尼洛替尼等靶向药期间可能出现骨髓抑制现象,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此时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外出佩戴口罩,尽量避开人群密集场所,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 警惕出血风险,合理安排活动

当血小板计数偏低时,应避免剧烈运动、碰撞或从事高空作业,以防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建议保持安静休息,动作缓慢,必要时及时就医调整用药剂量。

3. 定期复查,动态监控病情

坚持按时复诊是维持疗效的关键。除了血常规外,还应定期做BCR/ABL基因定量检测、肝肾功能检查及心电图监测(因部分靶向药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系统),以便医生全面掌握病情变化,及时优化治疗方案。

4. 保持积极心态,融入正常生活

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恢复同样重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建立支持网络,避免过度焦虑。只要坚持治疗,多数患者完全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工作、结婚、生育。

七、医生感悟:早筛早治,把握生命主动权

尽管“白血病”三个字常常让人闻之色变,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却是其中预后最好的类型之一,被誉为“最幸运的白血病”。这得益于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别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使这一曾经致命的疾病转变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

本例患者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面对重大疾病,只要做到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积极配合医生,绝大多数人都能获得理想的生存质量和较长的生存期。因此,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体重下降、夜间出汗、脾脏肿大或体检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异常升高等情况,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系统排查。

医学的进步正在不断改写生命的剧本。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而言,今天的坚持服药,就是明天健康生活的基石。

阿黄啊隽宸2025-11-11 12:18:12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