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气血不足≠贫血!中医教你辨清区别,调养脾胃才是根本之道

50岁的赵阿姨近来总是感到头晕目眩、浑身乏力,脸色也日渐苍白,起初她以为是“贫血”作祟,便自行购买补铁产品服用。然而症状并未缓解,于是前往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并无贫血迹象。医生经过详细问诊后指出,赵阿姨的问题并非西医意义上的贫血,而是中医所讲的“气血不足”。这让赵阿姨大为困惑:难道气血不足和贫血不是一回事吗?

气血不足≠贫血,别再混淆概念

很多人习惯将“气血不足”与“贫血”划上等号,其实这是对中西医概念的误解。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贫血是指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下限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缺铁、失血、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等情况。而中医所说的“气血不足”,是一个更为广泛的功能性概念,强调的是人体气与血的整体亏虚状态,不一定体现在血红蛋白数值的下降。

尽管两者病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却高度相似——如疲倦无力、动则气短、容易出汗、面色萎黄或苍白、心悸心慌、头晕眼花等症状都可能同时出现在贫血和气血不足的人群中。正因如此,大众极易产生误判。专家提醒:若长期出现上述不适,应首先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血常规等相关检查,明确是否真的存在贫血,切勿盲目贴上“贫血”标签而延误调理时机。

补气血≠只补血,关键在于健脾益气

面对气血亏虚,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多吃猪肝、红枣、阿胶等传统“补血食物”。但中医专家陈瑞芳指出,这种做法并不全面。在中医理论中,“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意思是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并促进其生成,而血又能滋养气的存在。因此,单纯补血而不补气,往往事倍功半;真正的补气血,必须“气血双补”,且以补气为先导。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调脾才能固本培元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需经脾胃的运化功能转化为精微物质,进而生成气与血。如果脾胃虚弱,即使吃再多的营养品也无法有效吸收转化,反而可能导致湿浊内生、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问题。因此,调理气血的第一步,其实是调养脾胃。

特别是在气候湿热的岭南地区,人们更容易受到外湿侵袭,加之饮食不节、作息紊乱等因素,极易形成“脾虚夹湿”的体质。这类人群常表现为身体困重、舌苔厚腻、胃口差、大便黏滞等。针对此类情况,补气血前应先健脾祛湿。推荐使用淮山、芡实、茯苓、莲子等药食同源的食材煲汤,既能健脾益气,又可渗湿止泻,温和调理不失为良策。

补气血要因人而异,辨清体质是前提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气血亏虚的表现形式和调理方法也应有所差异。尤其对于中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气血生成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气血两虚的情况。但在进补之前,必须先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避免“虚不受补”或“越补越堵”的反效果。

不同体质的补气血方案参考:

阳虚体质者:常怕冷、四肢不温、精神萎靡,适合搭配生晒参、高丽参等温补类药材,配合鸡肉炖煮,有助于温阳益气。

阴虚体质者:多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间盗汗,宜选用西洋参、太子参等滋阴清补之品,避免过于温燥导致上火。

气虚明显者:表现为说话无力、易疲劳、动则汗出,可用少量北芪(黄芪)搭配红枣炖瘦肉汤或乌鸡汤,既补气又养血,安全温和。

此外,在岭南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下,不宜贸然使用阿胶、熟地等滋腻厚重的药材,以免妨碍脾胃运化,造成“呆胃滞脾”,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

科学饮食+良好情绪=气血充盈的双重保障

除了药物和食疗,日常生活方式也直接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行。饮食方面建议遵循“七分饱”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胃肠负担,影响脾胃对营养的吸收。规律进食、细嚼慢咽,有助于提升消化效率,促进气血化生。

同时,可适当增加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菠菜、黑木耳、猪肝、黑芝麻、黑豆、胡萝卜、莲藕、桂圆、桃子等,这些食材不仅具有补血功效,还能协同增强体质。尤其是女性在月经期后或产后阶段,适量食用有助于恢复元气。

值得注意的是,情志因素也不容忽视。中医认为“肝主疏泄”,长期情绪压抑、焦虑紧张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的顺畅运行,甚至引发月经不调、失眠多梦等问题。因此,保持心情愉悦、学会释放压力,同样是调养气血的重要环节。

总之,气血不足虽常见,但不可简单等同于贫血。正确辨识症状、科学检查诊断、结合个体体质进行脾胃调理与综合养护,才是实现气血充盈、提升生活质量的根本之道。

天才猫的主人2025-11-17 14:42:54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