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的常见症状及类型解析:如何区分过敏性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紫癜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点或瘀斑,按压不褪色。这些出血点通常是由于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渗至周围组织所致。临床上,紫癜主要分为两大类: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者虽然在外观上相似,但病因、伴随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却大相径庭,因此准确识别其表现特征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过敏性紫癜的症状特点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HSP)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通常与感染、食物、药物或其他过敏原有关。其最典型的皮肤表现为双下肢、臀部或关节周围对称分布的紫红色皮疹,皮疹稍隆起,按压不变色。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皮疹往往伴有瘙痒感,患者可能会频繁抓挠,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常见的系统性伴随症状
除了皮肤表现外,过敏性紫癜还常累及其他器官系统。消化系统受累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甚至便血;关节受累则表现为膝、踝等大关节的肿胀和疼痛,活动受限;少数病例还可出现肾脏损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发展为紫癜性肾炎。因此,一旦发现皮肤紫癜并伴随上述症状,应高度怀疑过敏性紫癜,并及时就医进行综合评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则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显著下降而引发的出血性疾病。该类型紫癜的皮肤出血点通常更为密集,可融合成片,不仅出现在四肢,也可能遍布躯干。与过敏性紫癜不同,这类患者一般无明显瘙痒感。
其他出血倾向的表现
由于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当其数量低于正常值时,患者容易出现多部位出血现象。例如:牙龈自发性出血、鼻腔反复流血、刷牙时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危及生命。因此,若发现皮肤紫癜同时伴有上述出血症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通过检查明确诊断
为了准确区分两种类型的紫癜,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重点观察血小板计数。如果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数量在正常范围内(通常为100–300×10⁹/L),则更倾向于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而当血小板显著减少(低于100×10⁹/L),尤其是低于50×10⁹/L时,则高度提示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此外,根据病情需要,可能还需进行尿液分析(排查肾损伤)、凝血功能检测、抗核抗体筛查或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或自身免疫病。
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
针对不同类型的紫癜,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过敏性紫癜的治疗重点在于去除诱因、控制过敏反应,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非甾体抗炎药,严重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而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目标是提升血小板数量、防止严重出血,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必要时考虑脾切除手术。
无论哪种类型,早期识别、及时干预都极为关键。公众应提高对紫癜的认知,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瘀点、瘀斑,特别是伴随腹痛、关节痛或出血倾向时,务必尽早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