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什么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全面解析TTP的病因、症状与治疗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概述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英文全称为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简称TTP,是一种罕见但可能危及生命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该疾病主要由于ADAMTS13酶(即vWF裂解蛋白酶)的严重缺乏或活性显著降低所致。这种酶的缺失导致超大分子量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无法被正常降解,从而在微小血管中形成异常广泛的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临床表现。

TTP的发病机制

TTP的发病机制复杂,通常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先天性TTP多为遗传性ADAMTS13基因突变所致,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更常见的获得性TTP则多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患者体内产生针对ADAMTS13酶的抑制性抗体,导致酶功能被抑制。此外,某些感染(如HIV、幽门螺杆菌)、妊娠、肿瘤、药物使用(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能诱发TTP的发生。

典型临床五联征

临床上,TTP的经典表现被称为“五联征”,虽然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同时出现全部症状,但具备其中多项即可高度怀疑该病。首先是高热,多数患者体温超过39.0℃,常为突发性且难以用常规感染解释。其次是血小板减少,因大量血小板被消耗于微血管血栓中,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常低于20×10⁹/L,引发皮肤瘀点、瘀斑甚至内脏出血。

第三是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MAHA),表现为红细胞在通过被血栓阻塞的微血管时受到机械性破坏,出现破碎红细胞(裂红细胞),伴有血红蛋白下降、黄疸及网织红细胞升高。第四是肾脏损害,约半数患者会出现蛋白尿、血尿、血肌酐升高等肾功能异常,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损伤。第五是神经系统症状,具有高度变异性,包括头痛、意识模糊、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昏迷,这些症状常呈波动性,时好时坏,易误诊为脑炎或中风。

TTP的诊断方法

确诊TTP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ADAMTS13活性检测。血常规可见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证据;外周血涂片可发现典型的裂红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提示组织损伤和溶血。最关键的是检测ADAMTS13活性,若其活性低于10%,并检测到相应抑制物,基本可确诊获得性TTP。此外,还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TTP的治疗策略

一旦疑似TTP,应立即启动治疗,因为该病进展迅速,未经治疗的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目前,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是首选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清除患者体内异常抗体和补充正常ADAMTS13酶,快速恢复酶活性,阻止微血栓形成。通常每日进行,持续至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且症状缓解。

同时,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作为辅助治疗,用于抑制免疫系统、减少抗体产生。对于复发或难治性病例,可考虑使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靶向清除B细胞,或在极少数情况下采用免疫吸附疗法。支持治疗同样重要,包括纠正贫血、预防出血、保护肾功能及控制神经系统并发症。

预后与随访

随着血浆置换的广泛应用,TTP的生存率已大幅提升,可达80%以上。然而,部分患者可能经历复发,尤其是在停用治疗后数月内。因此,长期随访至关重要,监测血小板计数、肾功能及ADAMTS13活性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迹象并及时干预。患者也应避免已知诱因,如特定药物或感染,以降低再发风险。

总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需要高度警惕的急症,早期识别“五联征”、及时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提高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知,有助于实现早诊早治,挽救更多生命。

风的呢喃2025-11-18 11:21:22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