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骨髓穿刺术详解:原理、过程与常见误解解析

骨髓穿刺术,简称“骨穿”,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诊断性操作,主要用于获取骨髓组织或液体样本,以帮助医生判断血液系统疾病、感染、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病因。通俗来说,就是在特定骨骼部位(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或胸骨等)进行局部麻醉后,用一根特制的穿刺针穿入骨髓腔,抽取少量骨髓液进行实验室化验分析。这一过程通常只需1到2分钟,操作快速、相对安全,是血液科、肿瘤科及部分内科诊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骨髓穿刺的常见穿刺部位

骨髓穿刺通常选择骨髓含量丰富且易于操作的骨骼区域作为穿刺点。最常见的部位是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骨盆两侧突出的部分。这些位置表浅、易于固定,且远离重要血管和神经,安全性较高。对于某些特殊患者,如儿童或需要获取更多骨髓样本的情况,医生也可能选择胸骨作为穿刺点。胸骨位于胸前正中,是一块扁平的骨头,骨髓含量高,但因其靠近心脏和大血管,操作时需更加谨慎。

骨髓穿刺的操作流程

整个骨髓穿刺过程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首先,医生会对穿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并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待麻醉起效后,使用专用的骨髓穿刺针垂直或略倾斜刺入骨皮质,进入骨髓腔。随后,通过连接注射器缓慢抽取少量骨髓液(通常为0.1-0.2毫升),用于显微镜检查、细胞培养或分子生物学检测。部分情况下,医生还会进行骨髓活检,即取出一小段骨髓组织进行病理分析,以获得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骨髓穿刺 ≠ 腰椎穿刺:澄清常见误解

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一听到“骨穿”就感到恐惧,误以为是要抽取脑脊液或损伤脊髓,甚至将其与“抽脑髓”混淆。实际上,骨髓穿刺与腰椎穿刺(俗称“腰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操作。腰椎穿刺是通过在腰部椎间隙穿刺,采集脑脊液以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脑炎或某些神经系统肿瘤。而骨髓穿刺仅作用于骨骼中的红骨髓,目的是评估造血功能和血液病状态,两者在解剖位置、操作方式和临床用途上均有显著区别。

为何需要进行骨髓穿刺?

骨髓是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几乎所有血液细胞都在此处生成。因此,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白细胞异常、血小板减少,或怀疑患有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时,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骨髓穿刺。此外,在某些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或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中,骨髓检查也能提供关键线索。通过骨髓涂片、流式细胞学、染色体分析和基因检测等多种手段,医生可以更准确地明确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骨髓穿刺的安全性与注意事项

尽管骨髓穿刺属于有创操作,但其整体风险较低,并发症少见。大多数患者仅在穿刺瞬间感到短暂的酸胀或钝痛,术后可能会有轻微局部不适或淤青,通常几天内即可自行缓解。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或穿刺部位持续疼痛极为罕见。为了确保安全,操作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并在术后叮嘱患者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

总之,骨髓穿刺术是一项成熟、有效且必要的医学检查手段。正确认识其目的和过程,有助于消除患者不必要的焦虑,积极配合诊疗,从而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我有我的范儿2025-11-18 11:37:53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