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并发症及应对策略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其特征是异常增生的浆细胞在骨髓内大量积聚,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进而引发一系列全身性损害和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了解并及时识别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并发症,对于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病理性骨折:骨骼系统的典型损害

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优先侵犯富含红骨髓的骨骼区域,如脊柱、骨盆、肋骨和颅骨等,导致局部骨质破坏,形成溶骨性病变。这种骨质疏松和结构破坏使得骨骼极为脆弱,轻微外力(如咳嗽、弯腰或提重物)即可引发病理性骨折。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常表现为突发性腰背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出现神经压迫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甚至截瘫。因此,定期进行骨骼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或PET-CT)有助于早期发现骨损害。

2. 感染与贫血:造血功能受抑的表现

异常增殖的骨髓瘤细胞侵占正常骨髓空间,抑制了健康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其中,白细胞减少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常见有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等。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则引发慢性贫血,患者常感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严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临床上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并根据情况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输血支持治疗。

贫血相关症状的管理建议

除了药物干预外,营养支持也至关重要。建议患者摄入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和豆制品,以促进红细胞再生。同时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缓解疲劳感。

3. 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所致的风险

当骨髓瘤侵犯骨髓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时,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点瘀斑、月经过多,甚至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在接受化疗后,骨髓抑制进一步加重,出血风险显著上升。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或使用升血小板药物,预防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

4. 高钙血症:骨骼破坏引发的代谢紊乱

骨质溶解过程中释放大量钙离子进入血液,导致高钙血症,这是多发性骨髓瘤较为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渴多尿、便秘、精神萎靡、嗜睡,严重时可引起心律失常、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一旦确诊高钙血症,应立即采取补液利尿、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治疗,并积极控制原发病灶,防止进一步骨破坏。

高黏滞综合征:免疫球蛋白堆积的影响

部分患者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增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出现高黏滞综合征。典型症状包括头晕、视力模糊、耳鸣、皮肤瘙痒、四肢麻木,甚至脑供血不足引发卒中样发作。此时可通过血浆置换快速清除循环中的异常蛋白,迅速缓解症状。

5. 淀粉样变性:蛋白沉积引发的多器官损害

约10%-15%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会合并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即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在组织中沉积,形成不溶性纤维样物质,影响多个器官功能。最常累及的部位包括心脏、肾脏、肝脏、脾脏和周围神经。例如,心肌受累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表现为胸闷、心慌、下肢水肿;舌部沉积可引起巨舌症;胃肠道受累则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或吸收不良;周围神经病变则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

肝脾肿大及其他系统表现

淀粉样物质在肝脾沉积可导致肝脾肿大,部分患者伴有碱性磷酸酶升高和轻度黄疸。此外,唾液腺受累会引起腮腺对称性肿大,伴局部胀痛,易被误诊为腮腺炎。若怀疑淀粉样变性,可通过腹部脂肪抽吸、直肠活检或受累器官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的并发症种类繁多,涉及骨骼、血液、代谢、神经及多个脏器系统。临床医生应在疾病早期就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患者也应提高警惕,注意身体变化,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从而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提升生存质量。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