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易发生感染的深层原因及预防策略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不仅影响骨骼系统,更会显著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导致感染风险大幅上升。临床上,感染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了解其感染机制,有助于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一、免疫球蛋白异常导致免疫力下降

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恶性浆细胞大量增殖并分泌单克隆的异常免疫球蛋白(M蛋白),这种异常蛋白不具备正常的免疫防御功能。与此同时,正常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受到抑制,导致功能性免疫球蛋白(如IgG、IgA、IgM)的合成显著减少。这种“免疫空白”状态使机体难以抵御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极易引发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等部位的感染。

二、骨髓被侵占引发造血功能障碍

随着肿瘤性浆细胞在骨髓中的不断扩增,正常造血组织的空间被严重挤压,造成红系、粒系和巨核系三系造血受抑。其中,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明显降低,而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抗急性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⁹/L时,患者感染风险显著增加,严重者可发展为败血症。

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加剧感染风险

除了数量减少外,部分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还存在趋化、吞噬和杀菌能力下降的问题。这进一步削弱了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能力,使得即使面对低毒力的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也可能引发严重感染。

三、化疗药物带来的双重影响

目前,化疗仍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环磷酰胺、阿霉素等在内的多种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这些药物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同时也对正常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即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均不同程度地下降。

免疫抑制期是感染高发窗口

通常在化疗后的7~14天进入骨髓抑制最严重的阶段,被称为“免疫空窗期”。此时患者抵抗力极低,若未及时进行保护性隔离或升白治疗,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口腔真菌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此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也会进一步抑制免疫反应,增加真菌和病毒感染的风险。

四、其他促进感染的因素

除上述主要原因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还可能因年龄偏大、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以及长期卧床等因素,进一步降低身体抵抗力。同时,频繁住院、留置导管、侵入性操作等医疗行为也增加了接触病原体的机会。

老年患者更需警惕感染发生

多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中老年人群,本身免疫系统已处于衰退状态(免疫衰老),叠加疾病与治疗的影响,使其成为感染的极高危人群。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支持疗法,注重营养支持、预防接种(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和环境消毒管理。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之所以容易并发感染,是由于疾病本身导致的免疫缺陷、骨髓功能受损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整个病程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感染的预防与早期识别,通过定期监测血常规、免疫指标,合理使用生长因子,必要时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最大程度降低感染带来的不良后果。

管他那么多2025-11-18 12:08:21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