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的常见症状及全身性影响详解
多发性骨髓瘤,又称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尤其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显著上升。由于其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症状常被忽视,导致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因此,了解骨髓瘤的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贫血及相关血液系统表现
贫血是骨髓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通常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即正常细胞性贫血)。这是由于异常增生的浆细胞占据骨髓空间,抑制了正常红细胞的生成。患者常感到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和活动后气促。此外,骨髓瘤还可能影响血小板生成,导致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皮肤瘀斑。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减少以及不同程度的出凝血功能异常。
骨骼损害与疼痛症状
骨痛是骨髓瘤患者的典型主诉,主要由溶骨性病变引起。这种破坏性改变多发生在富含红骨髓的扁骨区域,包括颅骨、肋骨、胸椎、腰椎、髂骨和骨盆等部位。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夜间加重的骨痛,尤其是在背部、腰部或胸部。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压缩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即使轻微外力也可能引发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脊柱受累与神经压迫风险
当病变累及脊椎时,不仅会引起剧烈腰背痛,还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导致下肢麻木、无力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因椎体塌陷出现身高缩短或驼背畸形,临床上需警惕脊髓压迫综合征的发生,这属于骨髓瘤的急症之一,需立即干预。
肾脏损害与泌尿系统异常
骨髓瘤常伴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大量产生,这些异常蛋白经肾脏滤过时可损伤肾小管,导致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严重者可发展为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衰竭。此外,高钙血症和尿酸升高也会加重肾脏负担,进一步恶化肾功能。
高黏滞血症及其多系统影响
由于M蛋白在血液中浓度过高,血液黏稠度显著增加,形成高黏滞血症。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耳鸣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或意识障碍。高黏滞性还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尤其是静脉系统血栓。
血栓形成与器官栓塞表现
骨髓瘤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明显升高,常见的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表现为单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发热。若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甚至咯血,危及生命。此外,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动脉事件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提示该病对全身血管系统的广泛影响。
其他系统性症状与并发症
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可能与M蛋白沉积或高钙血症有关。感染风险增加也是骨髓瘤的重要特征,因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等反复感染。少数患者还可出现淀粉样变性,影响心脏、肝脏或神经系统功能。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涉及多系统的复杂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涵盖血液、骨骼、肾脏、神经及循环系统等多个方面。提高对该病症状的认识,有助于实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