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多发性骨髓瘤分期详解:DS与R-ISS系统全面解读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血液病,确诊后临床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进展程度进行分期,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分期体系主要有两种:Durie-Salmon(简称DS)分期系统和修订版国际分期系统(R-ISS)。这两种分期方法各有侧重,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

一、Durie-Salmon(DS)分期系统的具体内容

DS分期系统是较早被广泛应用的多发性骨髓瘤分期标准,主要依据患者的贫血程度、骨质破坏情况、血钙水平以及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数量来进行分期,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三个阶段。

1. 多发性骨髓瘤Ⅰ期:早期病变,症状轻微

在DS分期中,Ⅰ期属于疾病早期,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要达到Ⅰ期标准,需同时满足以下多个指标:血红蛋白水平高于100g/L,表明尚未出现明显贫血;骨骼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显著溶骨性破坏;血钙浓度低于2.65mmol/L(即正常上限),提示无高钙血症;M蛋白水平相对较低,其中IgG型小于50g/L,IgA型小于30g/L;此外,24小时尿液中的轻链排泄量应低于4g/L。当所有这些条件均符合时,方可归为Ⅰ期。

2. 多发性骨髓瘤Ⅱ期:介于早期与晚期之间的过渡阶段

Ⅱ期并非由特定的独立指标定义,而是被视为Ⅰ期与Ⅲ期之间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如果患者的各项检测结果不符合Ⅰ期的所有标准,但又未达到Ⅲ期的明确进展指标,则可划分为Ⅱ期。这一阶段往往提示疾病已经开始进展,但仍处于可控范围,及时干预有助于延缓恶化进程。

3. 多发性骨髓瘤Ⅲ期:病情进展明显,需积极治疗

Ⅲ期代表疾病已进入较为严重的阶段,常伴有明显的器官功能损害。只要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诊断为Ⅲ期:血红蛋白低于85g/L,提示重度贫血;通过X线、CT或PET-CT等影像学手段发现三处以上的溶骨性骨质破坏;血钙水平超过2.65mmol/L,可能出现高钙血症相关症状如乏力、恶心、意识模糊等;M蛋白显著升高,IgG大于70g/L,IgA大于50g/L;24小时尿本周蛋白(即游离轻链)排出量超过12g。满足上述任意一项即可判定为Ⅲ期,说明肿瘤负荷较高,需尽快启动系统性治疗。

二、R-ISS分期系统:更精准的预后评估工具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DS分期在预测患者生存期方面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因此,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提出了更为科学的修订版国际分期系统(Revised 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 简称R-ISS),该系统结合了生化指标与分子生物学因素,能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风险。

1. R-ISSⅠ期:低危组,预后良好

R-ISSⅠ期的标准包括: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低于3.5mg/L,且血清白蛋白高于35g/L。这两个指标分别反映了肿瘤负荷和机体营养免疫状态。处于此阶段的患者通常病情较轻,对治疗反应较好,平均生存期较长,属于低危人群。

2. R-ISSⅡ期:中危组,需密切监测

Ⅱ期定义为不属于Ⅰ期也不符合Ⅲ期标准的中间状态。例如,β2-微球蛋白在3.5~5.5mg/L之间,或白蛋白≤35g/L,同时不伴有高危染色体异常或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等不良因素。这类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

3. R-ISSⅢ期:高危组,预后较差

当β2-微球蛋白水平超过5.5mg/L时,无论其他指标如何,均被划分为R-ISSⅢ期。这一阶段通常意味着肿瘤细胞增殖活跃、负荷大,可能伴随肾功能不全或其他并发症,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显著降低,属于高危群体,建议采用强化治疗策略,必要时考虑自体干细胞移植。

值得一提的是,R-ISS分期还整合了细胞遗传学特征(如del(17p)、t(4;14)、t(14;16))和血清LDH水平,进一步提升了分期系统的预测能力。相较于DS分期,R-ISS更具现代医学背景下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三、两种分期系统的比较与临床应用

虽然DS分期系统直观易懂,便于基层医院使用,但它更多依赖于传统的临床指标,难以全面反映疾病的生物学行为。而R-ISS分期则融合了实验室数据与分子标记物,更适合用于科研及精准医疗场景。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医生往往会综合两种分期结果,并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能状况、合并症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总之,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分期不仅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还能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无论是DS分期还是R-ISS分期,其核心目标都是实现早期识别、合理分层和精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西南向西2025-11-18 13:51:59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