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症状及早期识别要点
在医学临床中,“骨髓癌”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更科学的名称应为“多发性骨髓瘤”,它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肿瘤。由于其症状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延误治疗时机。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可涉及骨骼、肾脏、血液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因此了解其典型和非典型表现对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1. 骨骼系统异常:骨痛与病理性骨折
骨骼受累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患者通常会经历持续性或间歇性的骨痛,这种疼痛往往最初表现为游走性、位置不固定的酸痛,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固定于某一区域。疼痛多集中于脊柱(尤其是胸椎和腰椎)、肋骨、骨盆等富含红骨髓的部位,四肢骨骼相对较少受累。
其病理机制在于骨髓瘤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RANKL、IL-6等),这些物质能够激活破骨细胞活性,同时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导致骨质破坏大于新生,形成溶骨性病变。影像学检查常可见到边界清晰的“穿凿样”骨缺损,严重者甚至出现颅骨凹陷、椎体压缩性骨折等情况。一旦发生压缩性骨折,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背痛,轻微活动即可引发难以忍受的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许多患者因首发症状为腰背痛或骨折,首诊常选择骨科,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
2. 肾功能损害:从蛋白尿到肾衰竭
肾脏损伤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约有20%-4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主要原因在于骨髓瘤细胞产生的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又称本-周蛋白)大量释放入血,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内沉积,引起肾小管堵塞和间质炎症,进而导致肾功能进行性下降。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蛋白尿或镜下血尿,患者无明显不适感,极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少尿、无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最终进展为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部分患者因严重肾功能障碍首次就诊于肾内科,若未结合血液学检查,极易误判为原发性肾病,从而错过最佳治疗窗口期。
3. 血液系统异常:贫血及相关全身症状
由于骨髓被大量异常增殖的浆细胞占据,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绝大多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活动后气促等,尤其在体力劳动或快速行走时症状加重。
这类症状常使患者前往血液科就诊,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长期未明原因的贫血,特别是合并骨痛或高钙血症时,应高度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性。
4. 高黏滞综合征与神经系统受累
当骨髓瘤细胞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时,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引发高黏滞血症。该症状主要影响微循环,尤其是脑部供血,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昏、视力模糊、耳鸣、听力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
更为严重的情况下,M蛋白还可沉积于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引起淀粉样变性,导致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甚至意识障碍。极少数患者以突发昏迷或中风样症状起病,被误认为脑血管意外而送入神经内科。因此,对于中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神经系统症状,尤其是伴随贫血、骨痛或肾功能异常时,需考虑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
总结:多系统受累导致误诊率高,早筛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并非单一系统的疾病,而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全身性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骨骼、肾脏、血液及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系统,且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极易与其他常见慢性病混淆。
正因如此,该病在初期常被误诊为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肾炎或缺铁性贫血等良性疾病,导致治疗延误。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加强对高危人群(如中老年人、有不明原因骨痛、贫血、蛋白尿者)的筛查,结合血清蛋白电泳、尿本周蛋白检测、骨髓穿刺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实现早诊断、早干预,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