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刘老汉确诊多发性骨髓瘤,科学治疗助力病情显著改善
本文讲述一位63岁男性患者刘老汉因持续发热、胸腰部疼痛等症状就诊,最终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全过程。通过全面的医学检查和精准的诊断流程,结合手术干预与规范化学治疗方案,患者不仅成功控制了疾病进展,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该病例充分体现了早期发现、综合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也为中老年群体敲响健康警钟——定期体检、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一、基本信息概览
性别:男 年龄:63岁
临床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伴腰椎压缩性骨折及中度贫血)
就诊机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初诊时间:2016年9月
治疗策略:骨折固定术 + BD化学治疗方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 重组人促红素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20天,完成4个周期化学治疗,后续进入长期随访阶段
疗效评估:病情稳定,症状缓解明显,血象指标逐步恢复正常,整体预后良好
二、初次面诊:从“以为是旧伤未愈”到发现潜在危机
患者刘老汉,63岁,因持续3个月的胸背部及腰部钝痛,并伴有间歇性低热(体温最高达37.9℃),前来我院血液科门诊就诊。据其自述,4个月前曾因跌倒导致腰椎受伤,当时诊断为腰椎骨折,接受保守治疗。因此,他最初将此次疼痛归因于外伤恢复不佳,未予重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疼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逐渐加重,且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新症状,这才引起警觉并决定进一步检查。
体格检查显示,刘老汉呈现典型的中度贫血貌,精神状态欠佳,腰部活动受限,腰椎局部有明显压痛点。体温监测提示轻度发热,其余生命体征平稳。初步实验室检查结果令人担忧:血常规显示红细胞计数仅为2.28×10¹²/L,血红蛋白低至52g/L(正常男性应高于120g/L),提示重度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虽处于临界值,但仍需警惕骨髓功能异常。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医生安排了影像学深入排查。
影像学检查揭示“穿凿样”病变
腰椎MRI扫描发现多个椎体及其附件区域存在异常信号影,高度提示病理性改变。随后进行的CT检查更是提供了关键证据——L1和L5椎体出现典型“穿凿样”骨质破坏,并伴有压缩性骨折征象。这种特殊的影像表现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或转移性肿瘤,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数据,医生高度怀疑其患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建议立即住院以完善骨髓及相关蛋白检测。
三、确诊过程:层层递进锁定“真凶”
入院后,医疗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展开系统性排查。首先进行了血清蛋白电泳分析,结果显示γ球蛋白区带出现明显的M蛋白峰,这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标志之一。为进一步确认诊断,科室组织会诊并实施骨髓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明确指出: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占比高达近40%,且形态不典型,符合多发性骨髓瘤的组织学特征。
综合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包括M蛋白阳性、骨髓浆细胞比例升高以及溶骨性骨骼损害三大核心要素,刘老汉被正式确诊为“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由于已出现椎体骨折和严重贫血,属于中高危患者,需尽快启动规范化抗肿瘤治疗,同时处理并发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四、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多手段协同作战
面对复杂的病情,主治医师团队制定了“先稳后攻、标本兼治”的治疗策略。一方面针对贫血和骨折等急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另一方面启动靶向性强、疗效确切的化学治疗方案。
1. 贫血纠正:重组人促红素助力造血功能恢复
考虑到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极低,严重影响心肺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治疗初期优先给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皮下注射,刺激红细胞生成。配合铁剂补充和营养支持,两周内血红蛋白回升至85g/L,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耐受力,为后续化疗打下基础。
2. 骨折处理:多学科协作完成精准固定
在血液科与骨科联合会诊后,评估认为尽管存在骨髓瘤背景,但L1和L5椎体骨折仍具备手术指征。经充分术前准备,在确保凝血功能和感染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成功为患者施行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有效稳定脊柱结构,缓解剧烈疼痛,避免神经压迫等远期并发症。
3. 化学治疗:BD方案精准打击肿瘤细胞
术后恢复良好后,正式启动BD化疗方案,即每周两次静脉注射硼替佐米(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每日一次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糖皮质激素)。该组合是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尤其适用于老年或多合并症患者,具有起效快、安全性较高的优势。
整个化学治疗共完成4个周期,每周期间隔21天。期间密切监测血象、肝肾功能及神经系统反应。患者仅出现轻微恶心、食欲减退等Ⅰ级不良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缓解,依从性良好。
五、治疗成效:病情稳定,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经过为期20天的住院治疗及后续门诊规律化疗,刘老汉的身体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出院时,原有胸腰部疼痛基本消失,体力明显恢复,可独立行走和完成日常生活自理。复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回升至108g/L,M蛋白水平显著下降,骨髓中浆细胞比例降至10%以下,达到部分缓解(PR)标准。
随访期间,患者坚持定期来院复查,各项指标持续向好。影像学复查未见新的骨破坏灶,原有的溶骨性病变边缘趋于硬化,提示病灶趋于静止。患者本人表示:“现在吃饭香了,睡觉踏实了,连走路都有劲儿了。”这不仅是身体的康复,更是心理信心的重建。
六、康复指导:五大生活建议助长期管理
为了巩固治疗成果、预防复发并提高生存质量,医生特别为刘老汉制定了详细的居家健康管理计划,内容涵盖生活方式、饮食调节、运动锻炼等多个方面:
1. 密切关注化疗副作用
在继续治疗或维持阶段,若出现频繁呕吐、严重腹泻、四肢麻木、视力模糊等不适,应及时返院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延误处理时机。
2. 均衡膳食,增强免疫力
建议采用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结构,多吃鱼类、蛋类、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保证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有助于代谢产物排出,减少肾脏负担。
3. 优化居住环境与睡眠姿势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强调必须睡硬板床,禁止使用软床垫或弹簧床,以防脊柱进一步变形或发生病理性骨折。
4. 科学适度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开展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走、太极、八段锦等,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5. 注重心理健康与社交互动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避免孤独抑郁情绪。家人也应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
七、临床启示:早筛早治是战胜疾病的基石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血液系统肿瘤的约10%,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其早期症状隐匿,常表现为骨痛、疲劳、贫血、反复感染等非特异性表现,极易被误认为“年纪大了”或“慢性劳损”,从而延误诊治。
本例患者虽已出现骨骼损害,但由于就诊较早,尚未发展至肾功能衰竭、高钙危象或广泛骨髓浸润等晚期并发症,因而获得了宝贵的干预窗口期。通过规范化的综合治疗,实现了病情的有效控制,极大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
借此病例,我们呼吁广大中老年人群务必重视年度健康体检,特别是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全身骨骼筛查。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体重下降、频繁感冒或贫血迹象,务必尽早就医,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真正实现疾病的可防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