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后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目前化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在接受化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患者常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这些不适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干扰后续治疗进程。因此,了解并及时识别化疗后的常见副作用,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至关重要。

化疗后常见的身体不适表现

1. 周围神经病变:硼替佐米的主要副作用

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周围神经病变已成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常表现为手脚刺痛、麻木感、烧灼样疼痛或感觉迟钝,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和日常活动。此外,自主神经受累也可能导致腹胀、便秘、排尿困难或体位性低血压等症状。这类神经毒性通常与用药剂量和疗程相关,部分患者在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2. 消化系统反应:恶心与呕吐较常见

化疗药物对胃肠道黏膜具有直接刺激作用,容易引发严重的恶心和呕吐反应。尤其是在使用高致吐风险药物(如顺铂、环磷酰胺)时更为明显。持续的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进而削弱机体免疫力。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提前使用止吐药物,并配合清淡饮食、少食多餐等方式减轻不适。

3. 脱发问题:影响外貌但可逆

多数化疗药物会干扰快速分裂的毛囊细胞,导致不同程度的脱发,包括头发、眉毛、睫毛甚至体毛脱落。这种情况通常在治疗开始后2-3周内出现,虽然不会造成健康危害,但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值得庆幸的是,脱发多为暂时性现象,治疗结束后3-6个月内毛发通常可逐步再生。

4. 骨髓抑制:需密切监测血象变化

蛋白酶体抑制剂及其他化疗药物常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表现为外周血细胞减少。具体包括白细胞降低(增加感染风险)、血小板减少(易出血或瘀斑)以及红细胞减少导致的贫血(乏力、心悸、面色苍白)。定期复查血常规非常重要,必要时可通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输注血小板或促红素等支持治疗来改善症状。

5. 心脏功能受损:不可忽视的心血管风险

长期使用硼替佐米等药物可能对心脏产生一定毒性,临床可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肌酶升高甚至心力衰竭。尤其是老年患者或原有心脏病史者更应警惕。建议在治疗期间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心肌标志物检测,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何减轻化疗带来的不适?

面对上述不良反应,患者不必过度焦虑。现代肿瘤支持治疗已非常成熟,通过合理的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大多数副作用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例如,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改善神经病变、预防性抗恶心治疗、佩戴假发提升自信、加强营养支持增强体质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时,保持良好的医患沟通尤为关键。患者应主动向主治医生反馈身体变化,切勿自行调整用药。家属也应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治疗挑战。总之,科学管理化疗副作用,不仅能提高治疗依从性,更有助于延长生存期和改善整体生活质量。

野岸阳天2025-11-18 14:21:0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