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多发性骨髓瘤与骨髓瘤是同一种病吗?全面解析其病因、症状与治疗进展

在临床医学中,“骨髓瘤”通常指的就是“多发性骨髓瘤”,两者并非不同的疾病类型,而是同一疾病的两种称呼。之所以称为“多发性”,是因为该病在发展过程中常常累及多个骨骼部位,导致广泛的骨质破坏和相关并发症。因此,尽管名称上略有差异,但在实际诊疗中,“骨髓瘤”与“多发性骨髓瘤”指的是同一种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和临床表现。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正常情况下,浆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负责产生抗体以抵御感染。但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这些浆细胞发生异常克隆性增生,大量分泌一种结构单一、功能异常的免疫球蛋白,被称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也称M蛋白)。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危害

这种异常的M蛋白不仅没有正常的免疫保护作用,反而会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损害。它可沉积于肾脏,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进而引发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同时,异常浆细胞的过度增殖会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下降。

典型的CRAB症状:诊断的重要依据

临床上,医生常通过“CRAB”这一缩写来概括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临床表现,这也是确诊该病的关键线索:

C — 高钙血症(Calcium elevation)

由于肿瘤细胞激活破骨细胞,导致大量骨钙释放入血,患者可能出现高钙血症,表现为口渴、多尿、恶心、便秘,严重时可引起意识模糊或心律失常。

R — 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

M蛋白对肾小管的毒性作用以及高钙血症等因素共同导致肾功能进行性下降,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慢性肾病阶段。

A — 贫血(Anemia)

骨髓被异常浆细胞浸润,正常红细胞生成受抑制,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等。

B — 骨病(Bone lesions)

骨骼是最常受累的部位,常见溶骨性破坏、骨质疏松或病理性骨折,尤其是脊柱、骨盆、颅骨和肋骨。患者常以骨痛为首发症状,尤以背部或腰部疼痛最为常见。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进展与预后改善

过去,多发性骨髓瘤被视为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但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靶向药物、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以及单克隆抗体等新型疗法的应用,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

现代治疗手段多样

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维持治疗等多个阶段。常用的药物如硼替佐米、来那度胺、达雷妥尤单抗等,能有效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并延缓复发。

生存率大幅提升

得益于新药的广泛应用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实施,多发性骨髓瘤的整体预后明显改善。数据显示,经过规范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已超过80%,部分低危患者甚至可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

早期发现与定期随访至关重要

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误认为是骨质疏松或腰椎疾病,建议中老年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贫血、肾功能异常或反复感染,应及时就医并完善血清蛋白电泳、骨髓穿刺、影像学检查等相关筛查。

总之,虽然“骨髓瘤”与“多发性骨髓瘤”在术语上看似不同,实则指向同一疾病实体。了解其发病机制、典型症状及现代治疗进展,有助于提高公众认知,促进早诊早治,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延长生命,提升生活质量。

生命的力量2025-11-18 14:21:5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