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症状及早期识别要点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属于浆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高发,尤其以60岁以上人群居多。由于其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常常被误认为是其他慢性疾病,导致诊断延迟。因此,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表现和早期信号,对于及时就医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骨骼系统症状:疼痛与骨折风险增加
骨骼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恶性浆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破坏正常骨组织,患者常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的骨痛。疼痛部位多集中于腰骶部、胸椎、肋骨和颅骨等富含红骨髓的区域。初期可能表现为轻度酸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剧,夜间尤为明显,影响睡眠质量。
更严重的情况下,轻微外力即可引发病理性骨折,尤其是脊椎压缩性骨折,可能导致身高缩短、驼背甚至神经压迫症状,如肢体麻木或活动障碍。部分患者因骨折就诊于骨科,经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发现溶骨性病变后才进一步排查出多发性骨髓瘤。
血液系统异常:贫血与出血倾向
由于肿瘤细胞占据骨髓空间,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可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尤其在活动后加重。部分患者以重度贫血为首发表现,前往血液科就诊后通过进一步检查确诊。
此外,血小板生成减少也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少数病例还可能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即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于正常水平,提示骨髓功能严重受抑。
高粘滞血症:影响血液循环与神经系统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异常浆细胞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导致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称为高粘滞血症。这一现象可引起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严重时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或中风样症状。
高粘滞血症还可能影响微循环,造成四肢麻木、雷诺现象(遇冷后手指发白发紫)等周围血管病变。临床上可通过血清蛋白电泳检测M蛋白峰值来辅助诊断。
高钙血症:引发多系统功能紊乱
骨质破坏释放大量钙离子进入血液,导致高钙血症。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多尿、口渴等症状。严重高钙血症可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长期高钙状态还会加重肾功能负担,促进肾结石形成,进一步恶化肾脏健康。
肾脏损害:不可忽视的早期信号
肾功能不全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约30%-5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损伤。主要原因包括:游离轻链(本周蛋白)沉积于肾小管,引起“骨髓瘤肾病”;高钙血症导致肾钙化;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性肾病;以及脱水、感染等诱因加重肾负担。
一些患者以蛋白尿、水肿或血肌酐升高为最初表现,被误诊为原发性肾病。若伴有贫血、骨痛或反复感染,应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性,及时进行尿本周蛋白检测和骨髓穿刺检查。
其他非特异性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反复感染,尤其是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这与正常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体液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关。此外,体重减轻、低热、盗汗等全身消耗症状也较常见。
实验室检查方面,除贫血外,常可见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显著增快、肝功能中γ-球蛋白升高、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等非特异性指标异常。最终确诊依赖于骨髓穿刺涂片、流式细胞术及基因检测等综合手段。
总之,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涉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关注骨痛、贫血、肾功能异常等“预警信号”,有助于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延长生存期并提升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