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肾盂肾炎是什么?全面解析其病因、症状与治疗方式

肾盂肾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发的肾脏炎症,主要影响肾盂和肾实质,属于上尿路感染的重要类型。与慢性肾小球肾炎这种以免疫反应为主的肾病不同,肾盂肾炎具有明确的感染源,临床上通常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两大类。其中,急性肾盂肾炎是尿路感染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常伴随明显的全身性感染中毒表现以及泌尿系统的典型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迅速进展为败血症或导致肾功能损害。

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肾盂肾炎起病急骤,患者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显著的全身症状。常见的感染中毒反应包括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寒战、乏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和肌肉酸痛。这些全身症状提示感染已扩散至血液系统,需引起高度重视。

在泌尿系统方面,患者通常表现出典型的“三尿”症状:尿频(排尿次数增多)、尿急(一有尿意就必须立即排尿)、尿痛(排尿时尿道灼热或刺痛感)。此外,部分患者还会感到腰部或下腹部钝痛或胀痛,尤其是在一侧肾区叩击时疼痛加剧,这被称为肾区叩击痛,是诊断肾盂肾炎的重要体征之一。

慢性肾盂肾炎的特点与识别难点

相比之下,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更为隐匿和复杂。有些患者曾有过急性肾盂肾炎的发作史,但由于治疗不彻底或反复感染,病情迁延不愈,逐渐演变为慢性过程。而另一些患者则无明显急性病史,常常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时才发现肾脏已有结构性改变。

常见症状与体征

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多表现为长期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尤其在育龄期女性中更为常见。这类人群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如尿道较短、易发生尿路感染),更容易成为肾盂肾炎的高发群体。若反复发生膀胱炎或下尿路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细菌可沿输尿管逆行至肾脏,最终引发肾盂肾炎。

实验室检查方面,尿常规常显示轻度异常,如少量白细胞(提示炎症存在)、微量蛋白尿以及尿潜血试验阳性。进一步进行双肾彩超检查时,可能发现两侧肾脏大小不对称、肾实质变薄或肾盂形态异常,提示存在慢性肾脏结构损伤。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轻度肾功能异常,如血肌酐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盂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确诊肾盂肾炎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除了尿常规外,中段尿培养是明确致病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的关键检查,有助于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影像学检查如泌尿系统B超、CT或静脉肾盂造影(IVP)可用于评估肾脏结构是否受损,排除尿路梗阻、结石或反流等诱发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肾盂肾炎需与急性胃肠炎、阑尾炎、肾结核、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相鉴别,避免误诊误治。例如,急性肾盂肾炎的腹痛可能被误认为是肠胃问题,而慢性病例则可能被当作普通疲劳或妇科疾病处理。

治疗原则与管理策略

肾盂肾炎的治疗以抗感染为核心,首选敏感的广谱抗生素进行规范治疗。对于急性病例,通常需要静脉用药以快速控制感染,待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抗生素,总疗程一般不少于7–14天。慢性肾盂肾炎则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长效、肾毒性小的抗生素,并可能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以防止复发。

除了抗菌治疗外,对症支持治疗也至关重要。高热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解热镇痛药;恶心呕吐者需注意补液和电解质平衡;存在尿路梗阻或结石的患者,必要时需外科干预解除病因。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有助于冲洗尿道、减少细菌滞留。

预防与日常护理建议

预防肾盂肾炎的关键在于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女性应注意会阴部清洁,避免憋尿,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对于反复感染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低剂量抗生素长期预防。此外,定期体检、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实现早干预、早康复。

木与火通明2025-11-21 09:45:41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