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积水是怎么回事?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全面解析
肾积水,医学上称为“肾盂积水”或“hydronephrosi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尿液在肾脏内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起肾盂和肾盏扩张,积聚大量尿液的现象。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对肾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肾衰竭。肾积水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泌尿系统疾病的共同表现,常见诱因包括泌尿系统梗阻、结石、输尿管狭窄、膀胱出口梗阻以及尿液反流等。
肾积水的主要成因
肾积水的发生通常与尿液排泄通路受阻密切相关。当尿液从肾脏流向膀胱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就会在肾内积聚,导致肾盂和集合系统扩张。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致病因素:
1. 泌尿系统结石引发的肾积水
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当肾结石从肾脏脱落并进入输尿管时,容易卡在较窄的输尿管部位,形成局部梗阻。此时,尿液无法顺利排出,积聚在肾盂中,进而引发单侧肾积水。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性剧烈腰痛,疼痛可向腹部或会阴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血尿等症状。通过B超或CT检查可明确结石的位置、大小及肾积水的程度。治疗方案根据结石情况而定,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输尿管镜取石术或经皮肾镜碎石术等。
2. 输尿管狭窄导致尿液滞留
输尿管狭窄是引起肾积水的另一重要因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先天性狭窄多见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O),属于胚胎发育异常,出生后即可发现,儿童或青少年时期逐渐显现症状。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反复腰胀、腰部不适,部分伴有感染或肾功能下降。后天性狭窄则多由炎症、手术损伤、放射治疗或长期留置导管等因素引起,造成输尿管管腔变窄,影响尿液引流。诊断可通过静脉肾盂造影(IVP)、CT尿路成像(CTU)或逆行输尿管造影确认。
3. 手术后或慢性炎症引起的输尿管病变
盆腔或腹部手术(如妇科手术、结直肠手术)过程中可能误伤输尿管,导致术后瘢痕形成或输尿管扭曲闭塞,从而引发肾积水。此外,长期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结核性输尿管炎等炎症性疾病也会引起输尿管壁纤维化和管腔狭窄。对于此类患者,早期可通过放置输尿管支架(双J管)来维持尿流通畅,缓解肾积水。若狭窄严重,可能需要进行输尿管成形术或输尿管再植术等外科干预。
4. 膀胱出口梗阻与膀胱输尿管反流
除了上尿路问题,下尿路梗阻同样可导致肾积水。例如,老年男性常见的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或神经源性膀胱等功能障碍,都会使膀胱排尿不畅,压力升高,进而逆向影响输尿管和肾脏,造成双侧或单侧肾积水。此外,先天性或继发性的膀胱输尿管反流(VUR)也是重要原因——即排尿时尿液从膀胱倒流回输尿管甚至肾脏,长期反流可导致肾盂扩张和肾功能受损。这类情况多见于儿童,需通过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VCUG)确诊。
肾积水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轻度肾积水可能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做B超时偶然发现。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腰部钝痛、胀痛,尤其是在饮水较多后加重。若合并感染,则会出现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状。严重肾积水可导致肾功能减退,表现为乏力、食欲下降、水肿甚至高血压。
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为首选筛查手段,安全无创且能评估积水程度;CT尿路成像可清晰显示解剖结构和梗阻部位;MRI尤其是MR尿路成像(MRU)适用于孕妇或对造影剂过敏者;核素肾图则有助于判断肾功能状态。
肾积水的治疗原则与预后
治疗肾积水的关键在于解除病因、恢复尿流通畅、保护肾功能。轻度积水且无症状者可定期随访观察;中重度积水需积极干预。具体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如抗感染)、微创手术(如碎石、支架置入)或开放/腹腔镜手术矫正解剖异常。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者预后良好,多数肾功能可恢复正常;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肾萎缩或永久性肾功能丧失。
总之,肾积水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泌尿系统病症。一旦出现腰部不适、排尿异常或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保障肾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