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积水插管从哪里进入?详细解析两种主要置管方式
肾积水插管的常见途径有哪些?
肾积水是一种由于尿液排出受阻导致肾脏内压力升高、液体积聚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影响肾功能。为缓解症状、保护肾脏,临床上常采用插管引流的方式进行治疗。目前,肾积水插管主要有两种路径:经尿道逆行置管和经皮肾穿刺造瘘。这两种方法各有适应症,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途径一:经尿道逆行插入输尿管支架管
这是临床上最常用、创伤最小的一种插管方式。该方法通常在膀胱镜或输尿管镜等内窥镜设备的引导下完成。操作过程中,医生会将内窥镜通过尿道缓慢进入膀胱,在高清视野下准确识别两侧输尿管在膀胱壁的开口位置。随后,针对积水一侧的输尿管口,医生会插入一根超滑导丝,沿着输尿管向上推进至肾盂部位。
在导丝的引导下,再将一根细长柔软的双J型支架管(也称输尿管支架)逐步送入,使其一端位于肾盂,另一端置于膀胱内,形成通畅的引流通道。这种支架管直径一般在1-2毫米之间,材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柔韧性,能够在体内长期留置而不会引起明显不适。
大多数患者对这种支架管耐受良好,术后可有效缓解肾积水、恢复尿液正常排出,并有助于保护受损的肾功能。然而,部分患者在置管后可能会出现轻微腰痛、下腹部隐痛或间歇性血尿等症状,这通常是由于支架刺激输尿管或膀胱所致,属于正常反应。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建议多饮水以稀释尿液、减少刺激,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数症状会在几天到几周内逐渐缓解。
途径二:经皮肾穿刺造瘘置管
当第一种经尿道逆行插管失败或存在禁忌时,医生往往会考虑采用经皮肾穿刺的方法。这种情况多见于下尿路结构异常、膀胱肿瘤、输尿管口被遮挡、严重狭窄或既往手术史导致解剖结构改变的患者。由于无法通过常规途径找到输尿管开口或顺利插入导管,此时需另辟蹊径。
经皮肾穿刺通常在B超或CT影像引导下进行,确保精准定位。医生会选择患者腰部合适的位置,通常是患侧肾脏表面相对较浅且安全的区域,使用专用穿刺针穿过皮肤、肌肉层,直达肾盂。成功穿刺后,会置入导丝,并沿导丝扩张通道,最终留置一根外引流导管,实现肾盂积液的外部引流,这一过程称为“经皮肾造瘘术”(PCN)。
对于需要长期引流或后续进一步治疗(如碎石、修复输尿管)的患者,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在肾镜直视下进一步处理病变,并更换为内部支架管。这种方式虽然属于微创手术,但相比逆行置管,创伤稍大,需住院操作,并有一定的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风险,因此主要用于复杂病例或紧急情况下的临时或长期引流。
如何选择合适的插管方式?
选择哪种插管路径,取决于患者的病因、解剖结构、肾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泌尿系统疾病。一般来说,若无特殊禁忌,优先选择经尿道逆行置入支架管,因其操作简便、恢复快、并发症少。而对于输尿管梗阻严重、膀胱条件差或内镜无法进入的患者,则更适合采用经皮肾穿刺造瘘。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术后都需要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定期复查肾功能和影像学检查,并遵医嘱决定支架管的留置时间及是否需要拔除或更换。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充足饮水、避免憋尿,也有助于预防感染和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