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与无尿阶段的综合治疗策略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尤其在进入少尿期或无尿期后,患者体内代谢产物难以排出,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重紊乱,极易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因此,科学、及时、系统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该阶段的主要治疗措施,帮助提高临床干预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一、维持体液平衡:防止水负荷过重

在急性肾衰竭的少尿或无尿阶段,肾脏排泄功能显著下降,导致水分无法正常排出,容易造成体内液体潴留。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引发下肢水肿、全身性浮肿,甚至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和心包积液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为避免此类情况,应在严密监测每日出入量、体重变化及中心静脉压的基础上,合理限制液体摄入量。同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强效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或托拉塞米,有助于增强残余肾单位的排水能力。对于利尿剂反应不佳者,应警惕进入持续无尿状态,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调控电解质紊乱:预防高钾血症等致命风险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电解质调节机制受损,患者常出现复杂的电解质失衡问题。其中,高钾血症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此外,还可能出现低钠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等情况。因此,必须定期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尤其是血钾浓度。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干预措施,例如口服或静脉补充钙剂对抗高钾对心肌的毒性,使用葡萄糖-胰岛素溶液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必要时进行紧急透析治疗。同时,饮食管理也极为重要,应限制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如香蕉、橙子、土豆等。

常见电解质异常及其处理方式

针对不同类型的电解质紊乱,需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例如,对于低钠血症患者,应根据其容量状态判断是稀释性还是缺钠性,并据此决定是否补钠或限水;而对于高磷和低钙并存的情况,则可考虑使用磷结合剂(如碳酸钙、司维拉姆)以减少肠道磷吸收,同时适当补充活性维生素D以改善钙磷代谢。

三、纠正酸碱失衡:应对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肾衰竭患者因酸性代谢产物(如硫酸、磷酸)蓄积,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不仅影响心血管系统稳定性,还会加重高钾血症、抑制呼吸中枢并干扰酶系统功能。因此,及时纠正酸中毒十分关键。临床上常用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滴注来中和体内过多的氢离子,恢复正常的pH值。但需注意的是,补碱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快纠正引起碱中毒或低钙抽搐。对于重度酸中毒(pH<7.1 或 HCO₃⁻<10 mmol/L)且药物疗效有限者,应尽早启动血液净化治疗。

四、实施血液净化治疗:挽救生命的关键手段

当保守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顽固性高钾血症、急性肺水肿、重度酸中毒、尿毒症脑病等情况时,应及时转入血液净化治疗阶段。常用的血液净化方式包括间歇性血液透析(IHD)、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以及腹膜透析(PD)。其中,CRRT因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清除效率高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危重患者。通过清除体内毒素、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血液净化不仅能稳定内环境,还能为原发病的恢复争取时间。

选择合适的净化模式

治疗模式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临床状况、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合并症及医疗资源条件综合评估。例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更适合接受CRRT,而资源有限环境下可考虑腹膜透析作为过渡方案。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需由专业团队进行操作与监测,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总之,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和无尿期的治疗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过程,涉及液体管理、电解质调控、酸碱平衡纠正以及必要的替代治疗。早期识别病情变化、精准评估患者状态、及时干预并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核心所在。同时,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感染、保护其他脏器功能也不容忽视,只有全面管理才能实现最佳预后。

梦想天堂2025-11-25 08:41:3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