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什么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全面解析慢性肾脏病的成因、分期与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过去常被用来描述肾脏功能长期受损的状态,如今医学界更倾向于使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这一术语。该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并持续超过3个月的一种进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尿液成分改变(如蛋白尿、血尿)、血液检测异常(如肌酐、尿素氮升高),以及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查发现的肾脏损伤证据。此外,若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60ml/min/1.73m²并持续三个月以上,也可明确诊断为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分类

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通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了解其病因有助于早期干预和针对性治疗。

1. 原发性肾脏疾病

这类病因直接起源于肾脏本身,常见的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这些疾病最初仅影响肾脏的过滤单位——肾小球,但随着病情进展,会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2. 继发性肾脏损害

许多全身性疾病会间接损害肾脏功能,属于继发性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高血压性肾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引发的狼疮性肾炎、痛风性肾病以及多囊肾等遗传性疾病。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也可能造成慢性肾损伤。

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分期

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不同,慢性肾脏病被科学地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反映肾功能的严重程度,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第1期:肾功能正常但存在肾脏损伤

此阶段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90ml/min/1.73m²,虽然肾功能尚属正常范围,但已出现蛋白尿、血尿或影像学异常等肾脏损害表现。及时发现并控制基础疾病,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

第2期:肾功能轻度下降

eGFR在60–89ml/min/1.73m²之间,仍属于轻度减退。此时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若不加以管理,尤其是未能控制好血糖、血压等因素,病情将加速恶化。

第3期:肾功能中度受损

该期又细分为3a期(eGFR 45–59)和3b期(eGFR 30–44)。当eGFR降至30–60ml/min/1.73m²时,标志着肾功能进入中度衰退阶段。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贫血、夜尿增多、水肿等症状,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指标。

第4期:肾功能重度下降

此时eGFR已降至15–29ml/min/1.73m²,属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明显的代谢紊乱,如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失衡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临床上应开始为肾脏替代治疗做准备,包括建立动静脉瘘、评估腹膜透析可行性等。

第5期:终末期肾病(即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

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1.73m²时,即进入慢性肾脏病第5期,也称为尿毒症期。此时肾脏几乎完全丧失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和内分泌功能的能力。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乏力、心衰等多种严重症状,必须依赖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与管理

对于慢性肾脏病第5期患者,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通过人工方式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通常每周需进行2–3次;腹膜透析则利用腹腔内的腹膜作为天然过滤膜,可在家中自行操作,灵活性更高。而肾移植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但受限于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风险。

除了替代治疗外,综合管理同样重要,包括严格控制血压(目标一般<130/80 mmHg)、优化血糖水平、低蛋白饮食、纠正贫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钙磷代谢(补充活性维生素D)等措施,均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知相识2025-11-25 08:52:44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