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方法及病因分析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指儿童在短时间内,通常为48小时内,肾脏滤过功能急剧下降,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如尿素氮、肌酐等无法有效排出,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尿量显著减少甚至无尿、全身性水肿、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酸碱失衡以及氮质血症等。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迅速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和血肌酐水平的动态监测。根据国际通用的KDIGO(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指南,若患儿在7天内血清肌酐升高≥0.3 mg/dL(约26.5 μmol/L),或在48小时内上升超过基线值的50%,即可初步判定为急性肾损伤。此外,尿量变化也是重要参考指标:若每小时尿量少于0.5 mL/kg体重并持续6小时以上,也应高度怀疑AKI的存在。
导致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
引起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因素多种多样,通常可分为三大类: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因素。其中,肾前性和肾性原因在儿科临床中尤为常见。
一、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这是儿童急性肾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是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肾血流灌注减少,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常见诱因包括:
1. 大量体液丢失:如严重呕吐、频繁腹泻、高热出汗过多或大面积烧伤等情况,均可造成血容量锐减,从而引发肾前性肾功能不全。
2. 出血或休克:外伤、手术出血或感染性休克等导致血压下降,使肾脏供血不足,也是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3. 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肌炎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也会降低心输出量,间接影响肾脏灌注。
二、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此类情况是由于肾脏本身结构或功能受损所致,属于真正的“肾实质”病变。常见病因包括:
1.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常继发于长时间的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暴露,如某些抗生素(氨基糖苷类)、造影剂或重金属中毒等。
2. 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等免疫介导性疾病,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出现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快速恶化。
3. 间质性肾炎:多由药物过敏(如青霉素类、非甾体抗炎药)或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肾功能异常。
4. 血管性疾病:如溶血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相关疾病,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致病风险。
三、肾后性因素(简要补充)
虽然相对少见,但也不能忽视。肾后性梗阻可因先天泌尿系统畸形、结石、肿瘤或后尿道瓣膜等原因导致尿液排出受阻,长期压迫可引起双侧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超声检查对此类病因有重要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危害大的临床综合征。早期识别症状、准确判断病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少尿、浮肿、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肾功能评估和相关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并启动治疗,最大限度地保护残余肾功能,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