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是怎么回事?了解急性与慢性肾衰的成因、症状及潜在疾病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以及维持血压稳定。当肾脏功能受损,无法正常执行这些生理功能时,就可能发生肾功能衰竭。根据发病速度和病程进展,肾功能衰竭主要分为两大类: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两者在病因、发展过程和临床表现上各有特点,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突发性肾损伤需警惕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指在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导致体内代谢废物迅速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这种情况往往来势汹汹,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严重脱水、感染性休克、药物毒性(如非甾体抗炎药或某些抗生素)、大面积烧伤或重大手术后的并发症等。
患者常表现为尿量明显减少(少尿),甚至完全无尿(无尿症),同时伴有氮质血症——即血液中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此外,由于水钠潴留,患者可能出现全身性水肿、高血压,严重时可诱发急性心力衰竭。消化系统症状也较为常见,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或嗜睡等神经系统异常。
常见诱因包括:
- 肾前性因素:如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导致肾脏灌注不足;
- 肾性因素:肾实质损伤,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
- 肾后性因素: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压迫输尿管等。
若能及时诊断并去除病因,多数急性肾衰患者肾功能有望恢复,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甚至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病变逐步恶化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肾功能持续、缓慢下降的过程,通常经历数月乃至数年的发展。随着肾单位逐渐丧失功能,残余肾脏难以维持正常的代谢和调节能力,最终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需要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该病初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常见表现包括疲劳乏力、面色苍白(贫血所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中有氨味等消化道不适。随着病情加重,水钠潴留加剧,患者可出现下肢或全身浮肿、高血压难以控制,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增加心衰风险。
典型并发症包括:
-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导致血压升高;
- 贫血: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造成红细胞生成不足;
- 矿物质与骨代谢异常:表现为低钙血症、高磷血症,易引发肾性骨病;
- 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可危及心脏节律,低钠血症影响神经功能;
- 代谢性酸中毒:体内酸性物质堆积,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肾衰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病发展的共同结局。常见的基础疾病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累及肾脏的情况。
预防与管理建议: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和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蛋白)对于高危人群尤为重要。控制原发病、合理用药、避免肾毒性物质摄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可有效延缓肾功能恶化进程。
总之,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都应引起足够重视。早发现、早干预不仅能改善生活质量,还能显著降低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