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及应对策略解析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而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则是实现透析顺利进行的关键。其中,动静脉内瘘(AVF)作为最常用的长期血管通路方式,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但仍可能在术中、术后以及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多种并发症。了解这些并发症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对于提升透析质量、延长通路寿命、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后出血:早期常见但可控的并发症

动静脉内瘘术后出血是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手术后的24至72小时内。出血原因多与术中止血不彻底、局部张力过高或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有关。轻度渗血可通过局部加压包扎控制,若出现大量出血或血肿形成,则需及时返回手术室进行切开探查、重新结扎出血点或缝合血管断端。此外,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避免高血压诱发破裂性出血。

二、感染风险贯穿全程,需长期警惕

感染不仅限于术后初期,更可能在长期透析过程中反复发生。穿刺部位的反复操作、皮肤清洁不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均会增加感染几率。局部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严重者可发展为蜂窝织炎甚至败血症。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加强患者自我护理教育。一旦确诊感染,应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需暂停该通路用于透析,防止感染扩散。

三、血栓形成:影响通路通畅的主要威胁

血栓形成是导致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常表现为内瘘震颤消失、听诊无杂音、穿刺困难等。其诱因包括血管狭窄、低血压、脱水过度、高凝状态及反复穿刺损伤。早期发现可通过药物溶栓(如尿激酶)尝试恢复血流;若效果不佳,则需介入治疗如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甚至外科取栓或重建通路。定期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识别血栓前兆。

四、血管狭窄:慢性病变需综合干预

血管狭窄多见于长期透析患者,主要由于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平滑肌细胞增生和纤维化,进而造成管腔变窄。常见部位包括吻合口、穿刺段静脉及中心静脉。狭窄不仅影响血流量,还易继发血栓。临床可通过触诊震颤强度、测量血流量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狭窄程度。治疗方法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或外科旁路重建,同时应优化穿刺技术以减少进一步损伤。

五、特殊综合征:手肿胀与盗血现象不可忽视

在动静脉内瘘建立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特殊并发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手肿胀综合征”和“盗血综合征”。

1. 手肿胀综合征

该综合征多发生于上肢远端静脉回流受阻的情况下。由于头静脉被切断并与桡动脉吻合,原本属于深静脉系统的回流路径被打乱,导致浅静脉压力升高,血液回流不畅,从而引起手部持续性肿胀、疼痛甚至功能障碍。处理方式包括调整穿刺位置、限制高流量瘘管使用,严重者需手术结扎部分分流血管以恢复正常循环。

2. 盗血综合征(Steal Syndrome)

当动静脉瘘流量过大时,动脉血流大量“盗取”进入静脉系统,导致远端组织(如手掌、手指)供血不足,出现发冷、麻木、苍白甚至缺血性溃疡。这种情况尤其在糖尿病或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中更为危险。轻度症状可通过肢体保暖和功能锻炼缓解,重度则需通过手术缩小瘘口直径或重建血流分配来纠正。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虽为生命线,但也伴随多种潜在并发症。从术后出血到慢性狭窄,再到复杂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每一类问题都需要临床医生与患者共同重视。通过规范操作、定期监测、早期干预和科学管理,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通路使用寿命,最终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

小飞燕2025-11-25 09:25:1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