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如何科学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重要性
中心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治疗中常用的血管通路方式,尤其适用于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需要紧急透析的患者。由于导管直接进入大静脉,长期留置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因此科学、规范的护理至关重要。一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不仅会影响透析效果,还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严格执行换药流程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定期换药与严格消毒
为有效预防感染,建议每1至2天进行一次导管部位的换药处理。换药过程中必须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使用碘伏或氯己定等高效消毒剂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进行彻底消毒,作用时间应充足,确保杀灭潜在病原微生物。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区域,通常直径不少于10厘米,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敷料覆盖
在完成消毒后,可适量涂抹抗菌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于穿刺点周围,以增强局部抗感染能力,但需注意避免药膏直接进入导管腔内。随后使用无菌干敷料严密覆盖,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选择透气性好、粘附性强的敷料有助于减少外界污染和意外脱落的风险,同时便于日常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居家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避免导管区域受潮
患者出院回家后,必须高度重视导管部位的防护,严禁让置管区域接触水分。洗澡时可采用防水保护套或使用无菌塑料膜包裹,防止洗浴用水渗透导致细菌滋生。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人体出汗增多,若置管部位位于颈内静脉,汗液容易积聚并浸湿敷料,增加感染几率,因此应勤检查、勤更换,保持局部清爽干燥。
股静脉置管者的特别防护
对于腹股沟区域的股静脉置管患者,因其位置特殊,靠近会阴部,易受排泄物污染且活动时摩擦较多,感染风险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因此更应加强护理:除每日定时检查外,建议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并在每次如厕后及时清洁会阴区域,避免污染扩散。同时,家属或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定期翻身、调整体位,防止压迫导管造成损伤或移位。
综合管理提升感染防控水平
除了局部护理,还应注重患者的全身状况管理,包括营养支持、免疫力提升以及基础疾病的控制。定期监测体温和血常规指标,一旦出现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医疗机构也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通过电话回访、门诊复查等方式指导患者正确护理,从而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最大限度降低感染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