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后贫血的应对策略与综合管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接受长期透析治疗过程中,贫血是极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肾脏功能严重受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减少,加上多种代谢紊乱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若不及时干预,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科学、系统地管理透析后的贫血问题至关重要。
一、充分且规律的透析治疗
首先,确保患者接受充分且规律的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是改善贫血的基础。透析不充分会导致体内毒素蓄积,如尿素氮和肌酐等代谢废物,这些物质会加速红细胞的破坏,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通过优化透析方案,延长透析时间或提高透析效率,有助于清除更多中大分子毒素,从而减轻对红细胞的损害,为后续纠正贫血创造有利条件。
二、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是目前治疗肾性贫血的核心药物。它能够刺激骨髓中的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促进红细胞生成。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体重及个体反应情况,选择皮下注射或静脉给药方式。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指标,避免血红蛋白上升过快或过高,以防增加血栓风险。
EPO治疗注意事项:
初始治疗阶段应每2-4周评估一次疗效;目标血红蛋白通常控制在100–120 g/L之间;对于反应不佳者,需排查是否存在铁缺乏、感染、炎症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干扰。
三、积极补充铁剂及其他造血原料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慢性肾衰患者常因饮食限制、透析丢失、胃肠道吸收障碍等原因导致铁缺乏,即使血清铁正常,也可能存在功能性缺铁。因此,在使用EPO的同时,必须同步补铁。
补铁方式包括:
静脉补铁:适用于口服吸收不良、铁需求量大或正在接受EPO治疗的患者,常用药物有蔗糖铁、右旋糖酐铁等,起效快且生物利用度高;
口服补铁:适合轻度缺铁者,可选用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制剂,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便秘等胃肠道副作用。
此外,适当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也有助于红细胞的成熟与分裂。虽然透析患者可通过食物或常规补充获得足够维生素B12,但叶酸易在透析过程中丢失,建议每日额外补充0.5–1mg叶酸以维持正常造血需求。
四、合理膳食调理与营养支持
饮食在贫血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患者可适量摄入富含优质铁的食物,如猪血、鸭血、猪肝、瘦肉、蛋黄及深绿色蔬菜等,有助于提升铁储备。动物性来源的血红素铁更易被人体吸收,优于植物性非血红素铁。
然而,由于慢性肾衰患者常伴有高钾血症风险,必须严格限制高钾食物的摄入,如香蕉、橙子、土豆、菠菜等。同时,若患者存在高血压、心力衰竭或无尿状态,还需控制水分摄入,防止液体负荷过重引发肺水肿或加重心脏负担。建议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平衡营养供给与代谢控制。
五、贫血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透析患者贫血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 尿毒症毒素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多;
— 铁、叶酸、蛋白质等造血原料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
— 慢性炎症或反复感染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 透析过程中的隐性失血或频繁抽血检查造成慢性失血。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
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活动耐力下降,严重时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长期贫血还会导致认知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影响整体预后。
六、定期监测与多学科协作管理
为有效控制贫血,建议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定期检测血常规、铁代谢指标(如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EPO水平及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根据检查结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应加强肾内科、营养科、心血管科等多学科协作,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识别并处理潜在诱因,实现精准化、个体化的贫血管理,最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