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的综合治疗策略与注意事项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的治疗原则
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进入少尿期后,肾脏排泄功能显著下降,体内代谢废物积聚,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风险增加,因此必须及时采取科学、系统的治疗措施。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恢复肾脏灌注、减轻肾损伤、维持内环境稳定,并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改善肾脏灌注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首要任务是纠正全身循环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通过合理补液,如输注生理盐水、血浆或白蛋白等胶体溶液,有助于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提升肾小球滤过率。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谨慎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积极处理低血压、休克等情况,密切监测血压、中心静脉压及每小时尿量变化,动态评估治疗效果。
控制感染与维持器官功能稳定
感染是诱发和加重急性肾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需加强对患者的体温、血常规、炎症指标的监测,一旦发现感染征象,应及时使用无肾毒性或低肾毒性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此外,要积极纠正心功能不全、改善组织氧供,必要时可借助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为肾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避免使用肾毒性物质,减轻肾脏负担
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避免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常见的肾毒性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含碘造影剂、重金属以及化疗药物顺铂等。这些药物可能进一步损害肾小管细胞,加重肾功能恶化。
警惕内源性肾毒性物质的积累
除了外源性药物,一些内源性物质也会对肾脏造成伤害。例如,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引发梗阻性肾病;横纹肌溶解引起的肌红蛋白尿、溶血导致的血红蛋白尿,均可堵塞肾小管并诱发急性肾小管坏死。此外,高钙血症也可能促进肾钙化,影响肾功能恢复。因此,在临床管理中应定期检测相关指标,及时干预以降低肾损伤风险。
促进利尿与支持治疗,必要时启动肾脏替代疗法
为了促进尿液排出,可在医生指导下小剂量使用多巴胺,其具有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配合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有助于缓解水肿、调节容量负荷。但需注意,若利尿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电解质紊乱,不应过度依赖利尿治疗。
营养支持与能量供给的重要性
在少尿期,患者常因摄入减少或代谢紊乱而出现营养不良。此时应保证每日所需热量供应,主要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提供基础能量。根据情况可添加脂肪乳剂、氨基酸制剂等高热量营养品,维持正氮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营养方案应个体化制定,兼顾血糖、血脂及肝功能状况。
及时开展血液净化治疗
当保守治疗无效,出现严重高钾血症、急性肺水肿、代谢性酸中毒或尿毒症症状时,应尽早启动血液透析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血液净化不仅能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还能帮助稳定内环境,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提高肾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总结与就医建议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属于临床急重症,病情进展迅速,潜在风险高。患者一旦出现少尿、无尿、水肿、恶心、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接受专业评估与抢救。通过多学科协作、精准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多数患者有望实现肾功能的部分甚至完全恢复。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