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的全面护理策略与注意事项
肾功能衰竭进入少尿期是病情进展的关键阶段,此时肾脏排泄功能严重受损,体内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风险显著升高。因此,科学、系统的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护理工作应涵盖一般护理与特殊护理两个层面,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实施个性化干预。
一、一般护理:基础支持与生活管理
在少尿期,患者全身代谢负担加重,心肺功能也可能因容量负荷增加而受到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执行绝对卧床休息制度。长期卧床虽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但也容易引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为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护理人员应指导或协助患者进行适度的肢体被动运动和主动活动,如踝泵运动、四肢屈伸练习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同时,合理的营养支持是维持机体抵抗力的重要保障。建议为患者提供富含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优先选择低蛋白、低钾、低磷的食物结构。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0.6–0.8g/(kg·d),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清、牛奶等,减少非必需氨基酸的代谢负担。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则需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
此外,膳食中应严格限制含钾高的食物,如香蕉、橙子、土豆、菠菜等,防止高钾血症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改善胃肠蠕动,预防便秘,从而减少毒素吸收,减轻肾脏负担。
二、特殊护理:精准干预与并发症防控
1. 液体管理:严控出入量平衡
由于患者处于少尿状态(通常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液体排出能力显著下降,若不加以控制极易导致水中毒、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因此,必须严格遵循“量出为入”的补液原则,每日液体摄入量一般为前一日总排出量(包括尿量、呕吐物、引流液、汗液等)加500ml左右的不显性失水。所有饮水、食物中的水分均需计入总量,建议使用有刻度的水杯定量供给,便于监测。
2. 皮肤与口腔护理:预防感染与压疮
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皮肤干燥、瘙痒及水肿现象,加之长期卧床,极易发生压疮。护理中应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重点观察骨隆突部位皮肤状况。可使用减压垫或气垫床辅助减压。每日温水擦浴,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擦干后可涂抹润肤霜缓解瘙痒。
口腔护理同样不可忽视。由于氮质代谢产物经唾液排出,患者常有口臭、口腔黏膜干燥甚至溃疡等问题。建议每日进行2–3次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既能清除细菌,又能中和口腔酸性环境,预防真菌感染。
3. 电解质与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少尿期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是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乏力、心悸、手足麻木、抽搐等症状,并定期配合实验室检查,动态评估血钾、血钠、血钙、血磷等指标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同时,持续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呼吸困难、胸闷、意识模糊等表现,警惕急性左心衰、脑水肿等危急情况的发生。有条件者可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实时监控,特别是对已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应加强巡视。
三、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少尿期往往伴随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担心疾病恶化或需要透析治疗。护理过程中应注重心理疏导,耐心解释病情发展过程及各项护理措施的意义,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也应参与其中,共同营造积极 supportive 的康复氛围。
此外,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肾病相关知识,如饮食禁忌、液体控制的重要性、自我观察症状的方法等,有助于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为后续治疗或过渡到恢复期打下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