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后小腿疼痛麻木久治不愈?警惕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运动后小腿酸痛、麻木的情况,通常会认为是过度劳累或者腰椎问题。但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那就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病例,为大家科普该病的识别与治疗方式。
病例基本信息
性别:男性
年龄:58岁
疾病类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就诊医院: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4月
治疗方式: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药物治疗(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
住院周期:10天
治疗效果:术后小腿疼痛明显缓解,恢复良好
一、初诊情况: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
患者因右下肢活动后小腿疼痛、麻木症状持续两年,曾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但经过理疗、按摩等多种治疗方式后症状并未缓解。随后在骨科医生建议下转诊至血管外科。
经初步检查发现,患者右足温度较左足偏低,右侧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未触及。医生怀疑是血管问题,遂安排下肢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右侧股浅动脉及腘动脉存在重度狭窄,接近闭塞。
二、确诊与治疗:微创介入是关键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动脉疾病,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患者被收入住院后,进一步进行了下肢动脉CTA检查,明确了血管狭窄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实施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并视术中情况决定是否植入支架。手术在杂交手术室进行,采用右侧股动脉顺行穿刺,局部麻醉下完成操作。
术中通过导丝导管顺利打通狭窄段血管,球囊扩张后动脉形态良好,未见明显夹层。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右下肢需卧床制动24小时,术后第3天康复良好出院。
三、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明显改善
手术后患者即感到右足温度明显上升,术后24小时拆除绷带后可下床活动,小腿疼痛及麻木症状基本消失,穿刺点愈合良好。
医生建议患者长期服用拜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动脉再次狭窄,并强调必须严格戒烟戒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如快走、骑自行车等,以维持血管通畅。
术后3个月需回院复查下肢动脉超声,确保血管状态稳定。
四、治疗注意事项与生活建议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相似,极易被误诊为骨科疾病,延误治疗。但一旦确诊,通过规范的手术和药物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恢复。
术后患者应特别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戒烟限酒、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同时密切观察腿部变化,如出现新的不适应及时就医。
对于动脉狭窄严重、行走距离缩短的患者,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尤为重要,可有效避免病情恶化,提高生活质量。
五、医生建议与健康提醒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发展为下肢缺血、坏死,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因此,建议中老年人群定期体检,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的患者,应将下肢动脉超声纳入常规检查项目。
此外,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避免下肢受凉,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一旦出现活动后腿部疼痛、麻木、发凉等症状,应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