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肺栓塞的成因、症状及孕期预防措施详解

肺栓塞是一种由于栓塞物质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从而引发肺循环障碍的严重疾病。其类型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等,其中以血栓栓塞最为常见。肺栓塞的发生往往突然,若不及时诊治,可能危及生命。

肺栓塞的主要症状

肺栓塞起病急骤,患者常突发不明原因的心血管虚脱,伴有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

  • 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率高达82%;
  • 胸痛,约49%的患者会出现;
  • 咳嗽,占20%;
  • 晕厥,发生率为14%;
  • 咯血,约占7%。

脑缺氧相关表现

肺栓塞可能引发脑缺氧,表现为极度焦虑、不安、恐惧、情绪淡漠、倦怠、恶心、抽搐甚至昏迷。这些症状提示病情严重,需立即就医。

急性疼痛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肩痛、颈部疼痛、心前区不适以及上腹痛等,这些疼痛症状常与肺部血流受阻有关,需引起高度重视。

严重并发症

当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被栓塞时,患者可能出现急性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甚至突发死亡,因此肺栓塞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急症。

孕期肺栓塞的高危因素

肺栓塞是静脉血栓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而孕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更容易发生肺栓塞。以下是孕期诱发肺栓塞的主要高危因素:

妊娠本身

妊娠期间,女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之静脉血容量增加、血流减慢、妊娠子宫压迫盆腔静脉以及活动减少等因素,使得肺栓塞风险显著升高。据统计,妊娠期肺栓塞的发病率是同龄非孕女性的7~10倍,约为0.5‰~1.2‰。

获得性易栓症

获得性易栓症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Cushing综合征;以及肾病综合征、肝病和恶性肿瘤等。其中,抗磷脂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孕妇不仅容易流产,一旦怀孕成功,也属于妊娠期栓塞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

遗传性易栓症

遗传性易栓症在不同种族中发生率不同,在中国人中相对少见。常见的包括蛋白C和蛋白S缺陷等。这些遗传性因素会导致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弱,从而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

其他危险因素

  • 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病史: 有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肺栓塞风险显著增加,约有1/3的妊娠期静脉栓塞患者有既往病史。
  • 肥胖: 当体重指数(BMI)超过30时,静脉血栓事件(VTE)风险增加2~3倍;若BMI超过40,则风险更高。
  • 长时间不动: 如长途旅行连续坐车或乘飞机超过4小时后,静脉栓塞风险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可增加2倍。
  • 饮食因素: 摄入过多红肉或加工肉类,同时果蔬摄入不足,也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上述因素中,尤其是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的存在,会使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据统计,约50%的妊娠期血栓栓塞患者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

如何预防孕期肺栓塞?

通过细致的临床检查,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约80%的患者因此避免严重后果。以下是常见的预防措施:

  • 规范手术操作: 剖宫产或难产手术应操作轻柔,减少组织损伤,尤其要注意避免血管损伤引发血栓形成。分娩过程中应及时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过度凝固。
  • 鼓励术后活动: 产后或手术后应鼓励患者多翻身、活动下肢,并指导其尽早下床走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改善血液循环。
  • 必要时使用抗凝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预防性抗凝药物,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结语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高龄孕妇比例的上升,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肺栓塞作为一种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疾病,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因此,孕妇及其家属应提高警惕,了解相关风险因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障孕期安全。

帅老头2025-09-15 09:27:56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