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家庭与关系>死亡

悲伤的过程:失去亲人后会发生什么

悲伤过程描述了哀悼者如何应对失去某人或某事有意义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取得进展。它被认为是一个健康的、适应性的过程,可以帮助一个人找到治愈和解决的方法,这样她就可以恢复健康和平衡的感觉。

悲伤损失的复杂性
根据世界精神病学评论文章,悲伤专家并不都同意通过悲伤过程的途径。目前的共识是悲伤是复杂的,悲伤过程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因个人和文化而异。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悲伤经历。有些人可能不会在此过程中经历所有已知的症状或阶段,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通过一个或另一个阶段。有些人对失去的只有轻微的悲伤反应,而另一些人则对复杂或功能失调的悲伤有极端的反应和进展。

悲伤过程的概念
对损失的复杂反应会导致许多症状和干扰。专家们提出了各种概念和理论来理解复杂的反应。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等心理学家将这一过程想象为悲伤的阶段。其他专家将悲伤描述为阶段或重叠症状。

J. William Worden 博士在他的《悲伤咨询和悲伤治疗》 (第二章,第 25-50 页)一书中将悲伤的正常过程视为一系列任务,其中包括:
接受失去亲人
克服失去带来的心理痛苦
适应环境和没有死者的生活
通过与失去的人的记忆形成不同的联系,在情感上与失去分离
症状组
Worden 博士方便地将常见症状分为四种一般类型。

情绪:哭泣、愤怒、恐惧、悲伤、悲伤或绝望
行为:失眠、梦见死者、呼唤死者、食欲不振、抑郁或焦虑
认知:思维混乱、幻视和幻听,以及对死者的全神贯注
身体:缺乏活力、胸部或全身疼痛、呼吸困难、头痛或胃肠道不适
其他负面反应可能包括自责、内疚和羞耻感,因为有人想知道她是否可以在亲人的一生或生病期间为他做更多的事情。在负面反应中,有些人甚至可能会因为亲人不再受苦而感到宽慰、喜悦和欢笑。

悲伤的例子
悲伤不仅仅是关于亲人或特别的人的死亡。该过程也由其他损失触发,包括:
国家或国际创伤事件
失去工作、地位或机会,或工作场所的变化
失去青春或身体能力
医护人员对患者死亡的反应
孩子对父母离婚的反应
影响悲伤过程的因素
根据 Worden 博士的说法,影响症状类型以及一个人悲伤过程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因素包括:
文化背景、文化和个人信仰以及哀悼仪式
损失的类型(死亡与离婚、失业或身体能力丧失)
与死者的关系
人是怎么死的
应对技巧、应变能力和人生观
现有的脆弱性,例如其他压力源、以前的损失、多次损失或心理障碍
悲伤的五个阶段
改编鲍尔比的四个哀悼阶段,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在她 1969 年的著作《论死亡与临终》中首次探索了她的五个阶段的悲伤或哀悼理论,以此来理解和教授临终时的悲伤过程。为了方便和简单,她将悲伤者可能经历的各种情绪、想法和行为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包括:
否认:在悲伤的否认阶段,情绪、感觉甚至行动都麻木或暂停。可能会有震惊和怀疑或超现实主义的感觉。
愤怒:对死者、上帝、亲人、照顾者和其他人的愤怒被认为是悲伤的自然部分。它可以将一个人与现实联系起来,提供一个发泄情绪的出口,并激发哀悼者的能量,而否认会产生一个无所作为的阶段。
讨价还价:当死亡似乎临近时,人们可能会诉诸讨价还价来试图将其逆转。这可能涉及讨价还价,例如承诺做好事或改变消极的方式,如果上帝会让所爱的人活着。死后,可能会有类似的承诺,以换取所爱之人的回归。在讨价还价的状态下,内疚和责备可能是强大的参与者。
抑郁:这是对深深失去的压力的自然反应,是一种深层次的悲伤。就像否认一样,它是一种通过逃避变得势不可挡的情绪和感觉来应对的方式。症状包括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精力不足、绝望和绝望。
接受:接受是治愈的一个阶段,它为没有死者的生活带来光明。这是从悲伤的黑暗中走出来的,是对未来的展望。你的生活开始恢复它的意义和平衡。
根据 Kubler Ross 博士和她后来的合著者David Kessler的说法,阶段理论并不是要暗示悲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反,悲伤的人可能会在“阶段”中来回移动,或者同时经历几组症状。

悲伤阶段论的考察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于 2007 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在一项关于自然原因死亡后悲伤的研究中调查了 Kubler-Ross 五阶段悲伤理论。作者提出,在正常的悲伤过程中,他们版本的悲伤阶段(可能重叠)在六个月内按以下顺序达到顶峰:
对损失的怀疑和震惊
愤怒
渴望已逝者的存在
沮丧
验收
六个月后,症状组以相同的一般顺序逐渐改善。这项研究可作为经历悲伤阶段所需时间的指南。但是,每种情况都不同,有些人可能会更慢或更快地通过阶段。

悲伤正在治愈
悲伤的过程可以帮助您应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康复。悲伤是自然、健康和意料之中的,它可以帮助您学习如何重新专注于没有您珍视和重视的人的生活。不要将您的悲伤与他人的悲伤进行比较,因为每个人的悲伤都不同。

海之魂2022-09-08 13:49:03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